“电力天路”走进龙灯草原 6户游牧人家结束30年无电生活
四川在线资阳频道消息(程杰) 9月24日上午10:00,从道孚35kV葛卡龙灯变电站出来,我见到了穿着暗红色藏袍的守站大哥尔金次来。此时,站内的交接验收工作已接近尾声;站外不远处,龙灯乡的第一台变压器已顺利“落户”,“电力天路”建设者们正加紧施工,将一根根银线迁往龙灯草原上无电区的6户游牧人家。
“你们家很快就能通电了!” 看到眼前这位面熟的藏族同胞,我赶紧迎上前去,迫不及待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他。“是不是呀,怪不得这几天来了这么多人,真是太好了!” 尔金次来听懂了我的话,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表达了他的喜悦之情。随后,热情地邀请我到家里坐坐。
感谢:高原电工做好事
简单的摆设、黝黑的面孔、真诚的微笑,这是我对这个藏族家庭的第一印象。尔金次来用我完全听不懂的藏语跟围坐在灶炉边烤火的亲人们寒暄一番,然后端来板凳,招呼我加入他们的“家庭聚会”。这是一个温暖、好客的5口之家,我的到来,让这种“说说笑笑”的氛围更加浓烈,即便除了弟弟洛日勉强能听懂我的话,妹妹和父母压根不懂汉语。
朴实的藏居
灶炉里,木柴架起的火堆正烧得热烈,灶台上的水壶嗤嗤作响,冒着热气。“你看,这是我们自己的牦牛产的。”没等我反应过来,尔金次来拿出半瓶牦牛奶倒进了炊壶。片刻之后,妹妹将一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端到了我面前,然后打着手势,似乎暗示我赶紧趁热喝。“快尝尝,暖暖身子!” 此时的尔金次来当起了翻译官。“谢谢!谢谢!”面对他们的热情,我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感激。“我要谢谢你们,你们太辛苦了,为我们藏民做了那么多好事!” 尔金次来的回答让我更加感动。我想,在他和家人眼里,拎着红色安全帽的我代表的是那一群辛苦奋战在雪域高原的电力工人。
感叹:三十年“摸黑”生涯
“你们家一直都没有电么?”
“嗯,是啊,三十年了!”
在回答我的问题时,尔金次来若有所思地叹了一口气。三十年前,他的父母就带着他和弟、妹定居在了这片人烟稀少,却便于放牧的草原。由于地域偏僻,城里的电线无法架设过来,他们便从此过上了无电的生活。平日里,阳光明媚的时候,他们可以利用太阳能电板蓄电,在夜间勉强供应家里的三盏节能灯。
尔金次来家的太阳能电板
“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就不行了,连灯也点不亮了。” 尔金次来一边说着,一边用藏语跟身旁的阿爸交流了几句。不一会儿,老人家从外面拿来一个四四方方的太阳能电板。“我们平时就是用这个发电,我给你看一下”说着,他将我身后的一根电线插头插上蓄电池,瞬间,电线这头挂在铁架上的一盏小功率节能灯发出了微弱的光亮。
用太阳能蓄电池点亮的节能灯
在随后的聊谈中,尔金次来告诉我,由于太阳能电板供电能力有限,他们家除了用于照明的电灯,再没有添置过其他的家用电器。我想,相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他们何尝不愿意享受那些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智能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只是迫于现实的无奈。
感恩:用心点亮生活
“没想到你们的动作这么快,短短几个月,这个变电站就修起来的……”谈起“电力天路”建设的话题,尔金次来深有感触。“修变电站的这块地就是我们家的,后来他们相信我,让我帮忙守站。我平时没事就过去转转,看看他们施工!” 尔金次来说,时间一长,他和站里的工人就熟了,对变电站也有感情了。他说他知道,变电站修起了,自家也就有电了。
“我也是,我是开货车的,你看!”听完哥哥的讲述,一旁的洛日也忍不住发话了,他立马从手机里翻出图片给我看。照片中,年轻帅气的洛日正驾驶着一辆大货车,车厢里满满当当的。“当时,变电站修建的时候,我都帮着去拉了砂石。” 洛日说,“能帮到一点忙,我也很高兴!”
眼看着进户线就要牵到自己家中,兄弟俩在高兴之余,开始商量着下一步的家庭计划:“买台电视机,晚上可以看看连续剧,还能学些汉语,”“买台洗衣机,冬天的时候就不会冻手了,”“还有电饭锅,煮饭方便……”
临别的时候,洛日留了我的电话号码,并邀请我明年的6月来参加他们的跑马节。正当他要加我微信的时候,发现手机没有网络。他告诉我,附近有一个移动基站,一停电,所有的信号都没了。
“没事的,以后就不会这样经常停电了。”我笑着告诉洛日,眼前这座新修的变电站和那一基基铁塔和电杆,正是保障他们光明生活的守护神。
后记:告别尔金次来一家,我带着相机,沿着新架设在草原上的线路,继续寻访了单身放牧的大叔西绕次勒和一位带着两个孩子,守望“早日来电”的藏族大哥。在与他们有些吃力的沟通中,我深深感受着游牧民族对“电”的渴望。同时,也体会着无电地区的那股原始气息里隐藏的伤感。在回到“电力天路”指挥部的途中,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了电视机,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也许能听懂我的话,而不会在我打了声招呼后,害怕地跑出了镜头。(新闻热线:028-2622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