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2014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

14.01.2015  13:51

  2014年,我市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50.03亿元,同比增长46.83%,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市旅游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3个,实现旅游招商引资金额137亿元以上。

  一、旅游企业运行情况监测

   (一)旅游住宿

  2014年,全市纳入统计的16家星级宾馆接待游客35.12万人次,营业收入1.72亿元,较2013年分别下降30%和11%。但其他住宿设施(除星级宾馆外)发展步伐加快,全市新增床位1976张,平均入住率高达79.37%,全年共接待游客362.79万人次,旅游收入65.17亿元,较2013年分别增长6.03和38.45。

   (二)旅行社

  2014年,全市纳入旅游统计的28家旅行社(含分社),接待游客1.08万人次,较2013年减少15.67%;营业收入为0.18亿元,较2013年减少37.54%。我市旅行社以组织市内游客到市外旅游为主,随着自驾游、自助游等新的出游方式的快速增长,传统的组团出游大幅下降,为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已有部分旅行社开始从事本地游和自驾游。

   (三)旅游景区

  2014年,全市纳入统计的16个A级景区(点)及236个农家乐的旅游收入为80.4亿元,较2013年增长80%。其中9家被评为A级景区的旅游新村(阿署达、班庄新村、立新新村、海塔世外桃园、普威独树新村、红格村、片那立村、板桥村、芭蕉箐村)共接待游客181.76万人次,营业收入1.73亿元,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增速加快。全市A级景区、乡村旅游、新村旅游均呈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

  二、旅游市场运行特点

   (一)旅游经济快速增长

  随着我市创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和创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步伐的加快以及“两活动”(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攀枝花欢乐阳光节)的成功举办,“阳光花城•康养胜地”旅游目的地城市形象更加明确,攀枝花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促进了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2014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50.03亿元,同比增长46.83%,旅游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假日经济带动强劲

  春节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87.1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88%和62.53%;清明节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14.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05%和43.3%。“五一节”、 “端午节” 、“中秋节”期间,市内众餐饮火爆,非星级酒店入住率较高,传统景区和农家乐游客众多。“国庆黄金周”期间,随着游客的增多,加上受婚宴、寿宴、聚会等的拉动,大众餐饮接待生意火红。宾馆、酒店入住率持续保持高位,市内各主要宾馆酒店平均入住率超过85%,部分宾馆一房难求,只能通过加床等方式满足游客需求。七天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52.37万人次,同比增长21.25%;实现旅游总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33.68%。我市假日旅游经济特征明显,假日旅游已成为拉动我市旅游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三)乡村旅游成为主力

  16个旅游新村全部建成,已形成了一定的接待规模。2014年,纳入统计的9家被评为A级景区的旅游新村共接待游客181.76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73亿元。观新村新貌、品特色美食、尝果品蔬菜、参与农事体验已成为市内外游客外出旅游的首选。一是各旅游新村以自然环境好、空气质量高、旅游配套设施完善为优势,吸引了较多的以休闲旅游为主的城市游客。二是各农家乐以采摘时令水果、新鲜蔬菜为特色的乡村体验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三是以农家特色菜品如立新村的烤鹅,红格村的铜火锅,片那立村的烤鹅、石榴鸡、水库鱼等为优势,吸引了大批爱好美食的游客。乡村旅游成为我市旅游收入的亮点和增长点。

   (四)自驾游成为主流

  在游客更加关注旅游个性化的今天,自驾游与自助游已成为游客短程旅游的主要方式。随着攀枝花市创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和卓有成效的宣传营销,我市“阳光花城•康游胜地”城市形象大幅提升,节假日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车大量涌入。据高速公路监控中心统计,“春节黄金周”入攀七座以下非客运车辆达11.92万辆;“清明节”期间,入攀车辆达8.08万辆;“五一节”期间,入攀车辆2.67万辆;“端午节”期间入攀车辆1.31万辆;“国庆黄金周”入攀车辆达8.77万辆。其中来自湖北、内蒙、贵州、江西的车辆也比往年大幅增长,游客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五)冬季阳光康养初具规模

  一、四季度,我市阳光明媚,晴空万里,鲜花盛开,果蔬丰富,冬日暖阳,气温与往年同期悬殊不大,是国内和省内最温暖的城市,而成都及北方各省则较之去年同期气温偏低。随着我市一系列旅游宣传营销推介活动的强力开展以及“四项活动”的成功举办,攀枝花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攀枝花的阳光、气候、鲜花不但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外地“候鸟族”老人在此过冬外,还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前来过节度假、晒太阳、赏美景,攀枝花冬季康养已初具规模,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据不完全统计,来攀冬季阳光康养老人已达3万余人,且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很多交通便利、住宿设施完善、服务优质的度假酒店、乡村酒店、旅游新村、农家乐早在三季度就预订满员。

   (六)传统观光游稳步增长

  各传统旅游景区(点)不断改进服务,加上我市旅游宣传推介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推介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以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为主的传统景区(点)观光游仍受到游客青睐。2014年,二滩国家森林公园营业收入2009.3万元,同比增长24.28 %;龙潭溶洞营业收入385.84万元,同比增长20.19%。格萨拉景区营业收入3690.11万元,同比增长18.04%。

   (七)节庆活动拉动显著

  一季度,各县(区)政府、各景区(点)深入挖掘春节传统文化内涵,认真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游客参与性强的各项活动现。市中心广场庙会,米易灯会,拍客赢大奖,西区苏铁节,阿署达民俗游,金婚老人阳光行,游旅游新村、赏美景品美食等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极大地活跃了旅游市场。“春节黄金周”期间到米易县观灯会的游客达35万人次以上,各星级宾馆、商务酒店和住宿条件较好的农家乐都出现了“一床难求”的火爆行情。跨越2013年与2014年的“2013中国·攀枝花欢乐阳光节”期间全市共接待市内外游客325.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36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28.89%和47.98%,节庆活动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

   (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明显

  2014年,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特色街区、花香果园区及相关工程建设全部完工;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一期安置新村建设完成,阳光门户区入口景观绿化完工;米易阳光车旅休闲度假中心等项目建设按计划推进。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已通过省级评定,红格旅游集镇业态打造逐步完善,金海开元名都大酒店已完成五星级酒店和绿色饭店国家级评定; 庄上村太阳沐歌乡村酒店、西蜀阳光酒店、台湾敏盛集团日间照料机构、鑫岛欢乐世界已建成营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和投入运行提升了我市旅游品牌形象,丰富了旅游活动,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九)旅游结构发生变化

  过夜游人数增长较快。在自驾和自助游方式中,团体或家庭成员共同出游已成为新的旅游发展趋势。“春节黄金周”全市过夜游人数为26.93万人次,同比增长86.79%;“国庆黄金周”全市共接待过夜游客19.25万人次,同比增长21.15%。攀枝花作为G5高速的过境城市和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节点城市的吸引力得到显现。旅游购物有所增长。我市的特色水果、蔬菜、地方土特产品以及享誉天下的苴却砚、钒钛旅游纪念品,大大刺激了游客的购物欲望,特色水果、地方土特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销量可观。此外,还有大量的特色水果和地方土特产品通过快递物流销往省内和全国各地。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旅游发展虽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也存在旅游交通大环境亟待改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健全、成熟景区(点)不多、旅游要素发展不平衡、行业经营理念需要转变、旅游行业规范性不够、服务质量仍有待提升、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旅游发展环境不够宽松、旅游管理部门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四、今后工作建议

   (一)努力争取各项支持

  积极争取、主动对接汇报,争取国家、省上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给予我市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人才培养等方面差别化政策,允许攀枝花先行先试。加大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建设和阳光康养产业发展力度,早日成功创建国家阳光康养产业试验区。

   (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

  突出阳光康养产业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项目规划、包装、引进,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和项目落地。全力推进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等重大旅游项目群建设。推动新签约项目早日落地开工。完善旅游设施和配套服务,改造和提升现有旅游接待设施,提升我市旅游接待实力和能力。全力举办好第六届中国国际自驾游博览会和攀枝花欢乐阳光节,全方位展示攀枝花的品牌形象。

   (三)强力开展宣传营销

  加强宣传营销力度,在传统营销基础上,突出新媒体营销,积极组织和参加市内外有关的旅游宣传营销活动,适时在主要客源市场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巩固成渝、昆大丽等传统客源市场,新拓东北、华北市场。大力营销攀枝花优势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线路,拓展客源市场,全力塑造攀枝花“阳光花城•康养胜地”总体形象。

   (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编制完成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加快“智慧旅游城市” 建设步伐,开展康养旅游城市标准化工作建设,加强行业人员素质培养,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执法工作机制。引导和督促涉旅企业,加大改革步伐,适应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