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区2013年教育改革发展新视点

15.01.2014  09:59
2013年,透过一组魅力数字,宜宾市翠屏教育交出了一张“让翠屏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的优秀答卷。 这一年,翠屏区高举“生态教育,特色翠屏”旗帜,用“生态教育”的理念不断追寻教育生态,有力地推动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再度实现了区域教育的美丽蝶变。 ◆一位先进典型事迹感动全社会 作为翠屏区开展“寻访身边最美教师”活动和典型宣传的成果,翠屏区南广镇中心校杉木校区执行校长代天久事迹倍受关注。从去年5月起,翠屏区实施了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也是从那时起,这位60岁的老校长便每天步行十余里的山路,用自己的肩膀为山里的孩子们背来营养餐。代天久事迹先后被《华西都市报》《四川日报》《人民日报》“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30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感动了全社会,被媒体和网友誉为“挑夫校长”、“最美校长”,得到了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两次批示肯定。“挑夫校长”代天久事迹催生了《关于解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宜委发〔2013〕14号)等文件的出台,“挑”起了全市乃至全省“农村教育革命”。 ◆两大教育顶层设计汇聚正能量 紧扣“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一路追寻“生态教育梦”,制订《翠屏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十年行动计划——翠屏区生态课堂建设方案(2010—2019)》,以“3×3+1”的方式确定三年阶段主题和分年主题。今年实施课堂转型年之课堂育模主题,深入开展“课堂育模”和“两赛三论(校长和教师优质课大赛,校长论课改、教师论尝试、学生论体验)”、“课堂展示月”活动、“有效课堂模式征文评选”,成功举办首届“校长特色创建与课改脱口演讲赛”、“第四届校长优质课大赛”、“第七届特色学校论坛”等活动,与苏派教育课改联盟结成战略关系、与成都师范学院签订合作协议,确定23所课改实验学校,整体推进区域学校课改实验。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定《邦联式党建工作策略研究》实施方案,创新探索基于城乡一体的学校党建工作发展新途径,成立12个片区学校党组织联盟,组成片区学校发展党建共同体,通过组织联设、队伍联管、活动联办、制度联建、保障联筹措施,实现校际间党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其经验被“中直党建网”、“光明网”等中央媒体报道。 ◆三个全国试点项目落户翠屏区 2013年,全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全国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等三个教育部试点项目密集落户翠屏区。翠屏区制订实施方案,各项实验初见成效。开展幼儿教师全员培训,组织幼教专家张家琼教授报告会、幼儿园一日活动视频展示、《指南》知识竞赛,51名幼儿教师参加四川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举办的高级育婴师培训,教工幼儿园教师绘本设计获得“全国幼儿优秀教育活动评选”一等奖。9所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独立建制,27所民办幼儿园通过星级评估认定。宜宾市四中、建国小学通过市级艺术特色学校验收。成功举办宜宾市艺术教育工作暨翠屏区校园儿童歌舞剧音乐教育现场会。全省县域艺术教育交流座谈会在翠屏区成功召开,翠屏区提供参观现场,并作了大会交流发言,得到与会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 ◆四类教育质量评比卫冕大满冠 2所学校荣膺四川省“语言文字示范校”、4所学校被命名为四川省首批“阳光体育示范学校”,3所学校被命名为宜宾市首批“阳光体育示范学校”。选送节目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6个单位获全国大奖,占全市中小学获奖比例的54%,区教育局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参加“宜宾市第十六届中小学生运动会”获得总分第一名好成绩。参加第二十八届科技创新大赛,建国实验小学作品科幻画《会治病的竹子》获全国一等奖,全区选送作品获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8项。中山街小学跻身全国英语“百强工程”实验学校。忠孝街小学学生作品《龙年多雨吗?》获得第四届“熊博士”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科学DV作品二等奖。航天小学学生参加“2013中国少年科学院‘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学实验嘉年华’全国展示交流活动”荣获2金2银1铜。人民路小学体操队获四川省“体彩杯”12金17银8铜,宜宾市八中篮球队获得2013—2014全国初中篮球联赛四川赛区冠军,宜宾市六中学生荣获省四川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现场竞赛一等奖(第一名)。参加市第五届中职学生技能大赛或区县一等奖(第一名),宜宾市工职校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建设顺利进行,职教对口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区教育局,工职校被市委办、市府办评为宜宾市藏区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突出贡献单位。翠屏区参加“四川省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展评,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2个。在全市教育质量评比中,翠屏区以普高教育获特等奖,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一等奖成绩卫冕“大满冠”。 ◆五化齐驱跑出均衡教育加速度 多管齐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办学条件标准化。推进教育信息化先行区建设,整合教育信息网和继续教育网,建成教育资源中心。全面推进全区信息技术设备的升级改造,今年再次融资4000万元,初步建成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二是教师队伍专业化。承办四川省初中教改共同体第二届学术年会,先后选派教师到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地参加各类高级研修达1200余人次,3名教师获评四川省首批“川派初中课改名师”称号、5名教师参加全国赛课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三是教育管理一体化。创新实施优质学校“组团”发展、城乡学校“托管”试验、城乡学校“捆绑”联动、公办民办“结对”帮扶、乡镇学校“一体”管理、城乡学校“连片”研修等策略,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四是区域教育优质化。40所学校通过区级特色学校评估验收。建成13所学校少年宫,学生4万余人次参加了少年宫实践基地的“抗战文化景观游”、“草龙飞舞庆春归”、“快乐葡萄乡村游”、“栀子飘香生态游”等活动。五是教育助学常态化。教育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完成率都在110%以上,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亲情小屋,开通240部亲情电话。按“两为主”原则统筹安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2万余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省督导评估组验收。 ◆六大行动迈开教育发展新步伐 制订《进一步统筹城乡提升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的意见》,计划两年内持续投资4.39亿元,布点并建设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实现农村寄宿制学校全覆盖,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迈开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步伐。实施农村学校布局结构优化、农村学生就读条件改善、农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高、教育助学工程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升级等“六大行动”。优化学校布局规划,2013年计划开工建设28个寄宿制学校建设,7个项目已完成建设投入使用,其余21个项目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90所学校建成通校水泥路,年内将开工建设剩余16所农村学校通校水泥路5024米。成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办公室,落实人员编制5名(其中营养师1名)。健全营养餐配送机制,“挑夫”教师已成为历史。全区已有28所农村学校8000余名学生实现食堂供餐,首批24名食品安全管理员已经培训上岗,预计2014年秋期,全部农村学校都将实现食堂供餐。     (陈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