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谢和平院士2015年教师节电视讲话

10.09.2015  09:59
        2015年教师节电视讲话
       
        校长 谢和平 院士
       
        2015年9月10日
       
        老师们,同志们:
       
          值此第三十一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谨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全校辛勤工作在教学、科研、管理、医疗第一线的广大教职工,向为学校发展和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全校离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祝贺!向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和发展事业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海内外校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尊师重教、崇智尚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教师们的无私和奉献,塑造了我们每一个个人不平凡的灵魂与生命,铸就了我们伟大祖国66年的繁荣兴盛,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的进步与辉煌。
       
          教师,更是一所学校历史与未来的撰写者,也是一所学校梦想与光荣的耕耘者。四川大学正是因为拥有了数代教职员工的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才得以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了一批批国家栋梁与大师精英,才得以创造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国际领先的代表性创新成果,才得以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最悠久、学科门类最齐全、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之一。
       
          学校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了师生职工们对责任的担当和默默付出。2015年上半年,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团结一致、奋发进取,重点抓好了4件大事: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二是奋力推进综合改革,全面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三是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四是精心组织筹划,全面启动12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在五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一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稳步推进,我们开设互通式小班课7140门次,“创新创业型”和“实践应用型”课程总数已达到2458门,第4届“实践及国际课程周”邀请了来自牛津、剑桥、哈佛等世界一流大学的169名外籍教师,向全校开设了203门全英文课程,受益学生达3万余人次。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我们新增“青年千人计划”16人,引进了高端外籍教师、全职外籍教师14人,职员制改革稳步推进。三是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再上新台阶,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的学科数达到12个、并列全国高校第9位,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批准建设。四是国际交流合作全面实现高端化发展,“川大—匹兹堡学院”正式揭牌,与《自然》杂志集团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一流大学共建科研平台,学校主办的《国际口腔科学杂志》及《骨研究》已成为亚洲影响因子排名首位的口腔医学和骨科学英文期刊。五是社会服务工作做出新贡献,学校积极参与了尼泊尔和西藏地震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华西6个临床学科在“中国最佳临床学科评估排行榜”中名列全国前三位。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校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我们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勇于奉献、无私付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老师们,同志们,2015年是我们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更是学校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的开局之年,我们下半年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三严三实”贯彻落实的基础上,我们要以《四川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为蓝图,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大力实施高端化发展战略,编制好学校“十三五”规划,努力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学科和科研创新体系构建、高端化的国际交流合作、依法治校和民主办学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并为广大教职员工安居乐业、成就事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希望我们全体教职员工始终牢记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责任,真正做到爱岗敬业、严谨尽责,以一流的教育塑造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科研争创一流的成果,真正成为一名“好老师”,为学校建成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我再次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全校教职员工、离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祝贺,祝大家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转发自川大新闻网)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