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期盼变为更好的生活——2013年攀枝花市民生工程掠影

19.02.2014  15:30

  攀枝花人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因为民生工程的实施,这些期盼正不断成为现实。

  2013年,我市继续推进以“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为主要内容的10个大项118个分项的民生工程,并全面完成省市目标任务。全市民生工程资金预算已执行39.9亿元,为全年计划的111.5%。

  建保障房 百姓住有所居

  今年1月6日,“十九冶·金沙”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小区内,住户杨大爷家中传来一阵欢快的笑声。原来,杨大爷邀请了亲戚朋友来新家做客,让大家都沾沾喜气。

  “在老房子里住了那么多年,谁不盼着早点住新房?”站在两室一厅80平方米的新房子里,杨大爷和老伴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记者去年底到他家时,家里尚未装修完毕,冰箱、沙发等一些家具还没有备齐。现在,杨大爷的新家已是面貌一新:粉刷雪白的墙壁,精美的室内盆栽,小巧精致的吊灯,三色条纹的布艺沙发……每一样摆设都散发着温暖的气息。

  “新房子比原来的旧房子大了许多,而且布局合理。一平方米还不到3000元,加上装修、购买家具,花了30万左右。”杨大爷告诉记者,自从2013年10月底拿到新房钥匙后,杨大爷一家就赶忙装修、买东西,说什么也要赶在春节之前乔迁新居。

  最让老人感到满意的还是小区的配套设施。“小区环境好,新修了幼儿园,离学校近,以后孙子上学很方便。同时,小区的7栋住宅楼顶全部安装了太阳能,用热水方便。”杨大爷说,“能住上这样好的新房子,要感谢政府。

  2013年,我市多渠道筹集资金和房源,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截至12月底,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建设6584套,开工率达到111.78%,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6.46亿元。

  “两免一补” 孩子学有所教

  “能免除孩子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真不错,现在政府想方设法从各方面给予费用减免,真正能为我们老百姓考虑问题和难处。”1月25日,林敏霞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就读于市第四十中小学校。曾经,家庭不是很宽裕的林敏霞经常为孩子的上学费用烦恼。

  “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挺好的,就是筹措上学费用有点困难,现在免了700多元的费用,家庭负担减轻了不少。我又有了信心,一定把孩子供上大学。”林敏霞眼中满是坚定。

  从2013年春季学期起,我市在原来已实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的基础上,对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实行免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即新增“一免一补”)。新政策实施后,我市新增城市义务教育受益学生4.8万余名,全市“两免一补”实现城乡全覆盖。2013年,全市免除学杂费受助学生和免费提供教科书受助学生达到13.4万余名,做到了应免尽免;补助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学生生活费2.3万余名,实现了应补尽补。

  此外,我市大力实施农村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纳入试点的三个县(区)208所学校(含教学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营养餐。就读于仁和区东风小学的曹磊说:“我很喜欢学校提供的营养餐,有牛奶、鸡蛋、面包、水果,有的时候早上起床晚了,没时间吃早饭,只能饿着肚子,在学校呆一上午,现在有了营养餐再也不用担心这个了。

  扶贫解困 民族地区共享成果

  全新的小洋房,硬化后的水泥路……曾经贫困落后的盐边县渔门镇朵古村龙洞湾组正逐渐走出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配套设施薄弱的局面。

  现在,龙洞湾组的群众出行方便多了。朵古村党支部书记李玉发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去,这里根本就没法通车,一条羊肠小道,阻隔了龙洞湾与外界的联系。

  边远民族地区是攀枝花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2013年,我市整合各类资金7000多万元,着力解决边远民族地区的电、道路、水利、产业等问题,加强技能培训,大力促进贫困地区发展。

  同时,我市深入实施“8+8”结对帮扶工作,确定攀钢集团公司等8家单位对口支援8个边远民族地区乡(镇),每个单位每年支援的资金物资不少于300万元。截至去年12月底,当年2420万元援建资金已经全部落实,14个重点援建项目已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