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师范大学14年扎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纪实

28.12.2016  00:08

    日前,《慈善公益报》报道了我校精准扶贫的相关情况,新华网等主流媒体进行了转载,现全文转载于后。

狮山灵秀书写博爱华章

——四川师范大学14年扎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纪实


网站截图

    山高路险踏上征程,走进山区扶贫济困;博爱师大情系他方,教育之花开在云岭。拥有70年办学历史的四川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川师大”)14年扎根凉山、甘孜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向社会诠释了师大的博爱情怀。

      教育扶贫让教育不再贫

      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川师大本着“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精神,鼓励全校师生走出校门,把从川师大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除了治学,川师大将教育的眼光投向了更需要知识改变命运的凉山、甘孜等少数民族地区,10多年来开展教育扶贫工作近千余次,参与师生高达万余人。”在原校党委书记周介铭看来,教育精准扶贫关键在人,川师大要为帮扶地区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骨干队伍。

      “没有老师愿意到我们这里来,语文老师要兼任科学、体育等多门课程,实在是过于辛苦。”这番话出自茂县中学黄老师之口。川师大为改善这些民族地区师资匮乏问题,自2002年,川师大就选派研究生支教团前往凉山州普格县、阿坝州茂县等地区开展支教服务工作,助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今年3月,川师大扶贫团队和“同心专家团队”开赴普格县,开展扶贫事宜。“我们现在留不住学生啊,归根到底还是师资不行,这回对口帮扶咱们教育,我真心感到高兴。”面对川师大的扶贫团队,普格县中学校长叶华满面喜色。

      “川师大的专家教授们多次深入我们县开展精准扶贫的考察及对接工作,认真务实的态度让我们非常感动。”普格县县长沙英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人才是普格县教育的最大难题,希望川师大利用师范院校的优势,帮助解决“引进难、留住难”的困扰。

      面对普格县的具体需求,川师大扶贫办主任张果表示,川师大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专门成立了同心专家团队,加强了对普格县师资队伍的培训。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同心专家团在普格县设立工作坊,开展3年教育培训以来,已为该县培养了50名骨干教师。同时,川师大还成立了师大普格籍学生精准支助团,为本校普格籍的贫困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

      川师大校长丁任重告诉记者,该校每年都会通过安排一定数量的定岗实习学生、招收培养免费师范生、培训中小学教师等方式,为凉山、甘孜、阿坝等民族地区提供师资,目前培训教师已有500多名。

      川师大新闻中心副主任杨杰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学校的教育扶贫工作是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不仅是师大人走出去,也要让扶贫对象走进来,切身体验川师大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乐山市沙湾小学的曾霞老师是2014年“国培”教师,在川师大培训3个月后,将新学到的教师技能加以修改,灵活运用到沙小,如今,她已成为该校骨干教师之一,她的音乐阳光体验课堂得到师生们的肯定和效仿。

    “藏家乐”让藏民乐起来

      “曾以为318国道是条道路宽广、路面平整的康庄大道,而事实却是,从新都桥到雅江百余公里的公路,让我们颠簸行驶了3个多小时,其坑洼程度,路面狭窄度以及处处可见的悬崖峭壁着实让我们的心理素质得到极大的考验。”这是川师大曹洪涛老师赴理塘县归来后写的一段话,他说,路上的风景很美,可这道路却扫了大家欣赏的雅兴。

      理塘县江达村作为对口帮扶对象,川师大曾多次深入这里开展工作。理塘县委书记格勒多吉也高度赞扬了川师大的善举,他说川师大对江达村定点帮扶,让该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对理塘县开展的教育、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等一系列的帮扶,直接推动县经济的发展步伐。

      产业扶贫方面,川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陈乾康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学校协助理塘打造藏文化产业,对“藏餐”“臧家旅店”“藏家乐”进行包装,将沿线的旅游设施、产品和服务进行设计和打造。

    为帮助当地老乡脱贫致富,去年4月,川师大引资50万元启动了藏香猪、藏鸡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让贫困户参与养殖,提供就业岗位,延长产业链条。

      商品有了,对外销售又成了当前的难题,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川师大投资注册了“美好·江达”的商标,目前正在打造现代化的网络销售平台,他们的目标是把理塘县的民族特产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包装宣传,最终使藏系产品有个好的销售途径。

      川师大研究生院副院长涂绪谋在电话采访中透露,今年7月,川师大服务队在结束对理塘县产业扶贫培训后,直接奔赴康定营官村开展“藏家乐”民居旅游接待管理服务、经营能力和公民素质提升等培训。

      培训期间,涂绪谋副院长告诉当地藏民,在装修时要保留原始的风貌,对独具特色的房屋结构和传统古老生活用具不要进行破坏性开发,因为这才是吸引游客的关键。

      在进行打造民族特色产业走访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涂绪谋一行来到藏家乐经营户德钦杜吉家中,进行日常调研走访,临走时送了一部手电筒给他,涂副院长幽默地说:“希望能照亮你的发财路”,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培训期间,川师大服务队将川菜培训带到了营官村,大厨们在草原上摆开阵仗,吸引了众多的藏民的参与。其中,打算开藏家乐的卓甲主动要求现场学习,在厨师的悉心教学下,帮他完成了一道回锅肉。这段时间大家相处融洽,川师大服务队也感受到了当地藏民的热情。

      爱心捐赠解燃眉之急

      记者从川师大扶贫办公室了解到,川师大开展扶贫工作多年来,不仅局限于教育帮扶和产业培训,同时也向对口帮扶区县进行各类捐助,捐赠物资价值近600万元。

      2015年以来,川师大同心专家服务团精准扶贫分团对凉山州普格县、会理县对口帮扶。期间,多次组织服务团成员实地调研,学校教职工认购会理贫困农户石榴500余株、价值5万余元,捐赠价值20余万元的“化学实验电子软件”,筹款6万余元在普格县古家坪小学建立了“四川师范大学同心图书室”。

      今年4月,川师大产业考察组向江达村捐款18万元用于活动中心建设,向村委会捐赠了电脑、电视、打印机和书籍等。

      “为打造‘藏家乐’系列产业,我校投入5万元为江达村建设门户网站,工会拟采购20万元农产品用于学校食堂菜品;同时捐资10万元为理塘编制旅游规划。”川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陈乾康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

      不仅如此,在雅安芦山“4·20”震后重建中,也有川师大的身影。地处雅安市北部山区宝兴县受到巨大影响,县内学校设施损坏严重,加之社会对重建后的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有很高的要求,给大山深处坚持教学的师生带来极大压力。

      燃眉之际,川师大师生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为宝兴教育系统捐赠63万余元,全部用于该县教育的灾后重建,帮助中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培训师资队伍和资助贫困学生。在川师大的帮扶下,使得灾后宝兴县的教育环境快速实现蜕变。

      就在记者前往采访的前不久,川师大师生赴理塘开展了“同一片蓝天下”爱心捐赠活动,为当地孩子送去了温暖书包、体育用品、爱心衣服等,同时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

      川师大党委书记、校长丁任重在采访中表示,扶贫之路任重道远,川师大还将继续投身其中,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助力民族地区尽快脱贫致富。、

    报道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6-12/27/c_129420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