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深化合作装好新引擎 未来5年成渝将建成8条城际铁路
交通建设
未来5年,成渝将建成8条城际铁路,总里程1008公里,总投资约969亿元
信息一体
两地共同规划新建100G数据链路4条,10G数据链路5条,扩容40G数据链路2条
市场一体
两地金融、保险等行业互设分支机构新增8家;两地完成工商、食药等3400批次商品异地委托检验
公共服务
去年7月1日起,两地实现医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首批结算医院各10家,截至今年3月底,结算2134人次,共计报销住院费用4197万元
环境保护
实现长江等32座水利水电工程、16个雨量站点等信息共享
产业发展
2015年,川渝两地相互投资持续升温。渝企来川投资平稳增长,实际到位资金1694亿元;川企入渝投资增长明显,实际到位资金1497亿元
2015年5月21日,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访问四川,并签署《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
7个月之后,正式开通的成渝高铁,正好成为川渝两省市全面加强合作的一个见证——《备忘录》签署以来,两省市政府办公厅实施了18项重大合作事项,涵盖交通、信息、市场、公共服务、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和产业发展等6个领域。
正是川渝间广泛深入的合作实践,才促成了《备忘录》签订一年后,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继《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批5年后,国家层面再次出台川渝间重大发展规划。
不变的川渝,变化的是后缀和内涵。共建增长极,新一轮川渝合作,已装配好新引擎。
看交通
重庆出发 3小时内到峨眉山
端午假期,重庆人张鸣第一次坐动车到峨眉山旅游:“从重庆北站出发,2个多小时直接到山脚下,方便。”
一年来,类似这样的评价,在川渝两地间频频出现。更快速的到达、更深入的连接……交通一体化的推进,让川渝城市间“同城化”生活成为现实。
更快 成渝之间1个多小时可达
去年12月26日,随着西南首条时速300公里的成渝高铁开通,成都到重庆的旅途“变短”了。来往川渝两地间,曾经只能靠绿皮火车,要颠簸8小时;如今,高铁将时间缩短至1个多小时。
时间上的“快”,为成渝居民带来更多便利。6月10日晚10点,从重庆开出的当日最后一趟成渝高铁,仍然坐满了旅客。成都铁路局成都客运段“动妹”舒雅说,与长途车以商务客流居多不同,走亲访友、短途旅游的乘客是成渝高铁上的主角。如今,每天有67趟高铁往返于成渝两地,每一趟的上座率都超过7成。
享受高铁带来的快捷,不仅是成渝居民的专利。去年底,兰渝铁路重庆至四川广元段开通,重庆坐火车可直达广元、阆中,不用再经成都中转,耗时压缩一半,仅需4小时;今年5月15日,兰渝铁路正式开行动车组,成都、重庆至川东北和川北行程再压缩1.5小时;今年端午,刚刚开通的兰渝动车火爆异常,从成都、重庆发出的兰渝动车上座率高达97%,成为又一条热门旅游线路。
更深 直达动车目的地“下沉”
端午节前夕,四川两大旅游景点峨眉山、青城山和重庆开行直达动车的消息,一经发布即被刷屏,不到半天时间车票就售罄;今年春运期间,重庆直达绵阳的动车开行,也点燃了同样的出行热情。
从需经成都中转,到成渝高铁与绵成乐城际动车、成灌城际动车的跨线运营……直达动车目的地“下沉”,让核心城市到中小城市更为便捷。
这种“下沉”,还体现在高速公路建设上。去年底,巴广渝高速广安段通车,全线预计今年通车,实现川东北地区和重庆的快速相连;今年4月,四川省2016年首批4个高速公路项目投资协议集中签约,包括重新招商的成安渝高速、渝广高速公路支线项目,川渝两地高速公路建设再提速;资阳至潼南高速(四川段)已启动招商,泸州至荣昌高速(四川段)预计年内开建,四川至重庆将再添两条高速大通道……川南、川东北地区竞相加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
未来5年,川渝交通将继续“下沉”。两地正加强“十三五”规划对接,共同争取国家发改委发布《成渝地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15-2020年)》,商定共同组织规划实施、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并研究制定土地、价格、运营补亏等方面优惠政策,支持城际铁路建设,打造成渝交通走廊。记者 王眉灵)
图为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的观光农业园,吸引了众多成渝游客端午小长假期间来此赏花游玩。 李东辉 摄于6月10日(视觉四川)
看旅游
从去年5月《备忘录》签订至今,川渝两地旅游往来越来越频繁,重庆市假日办数据显示,外省市赴渝旅游团队人数最多的是四川,达12879人次,占团客接待总人数的16.25%;重庆团队游客去得最多的目的地是四川,达19558人次,占总出游团客数量的14.89%。 看民生
从来回跑到异地办
川渝合作的“民间温度”
宏大的规划只有转化为老百姓可感可知的微小细节,才会获得强大的民众基础和生命力量。川渝合作,不只停留在纸面,更落实在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镜头1四川住院不再回重庆报销
“我是重庆的,这儿报得到账不哦?”被推进都江堰市人民医院病房时,王强还在担心。刚搬到当地的他患有慢性肾衰竭,因发病而不得不住院。“如果还要背一堆单据和发票跑回重庆报账,就真的恼火了。”
一个月后王强出院,2.1万元的医药费直接通过医院结算系统进行了报销,这让他长舒了口气。
王强的经历,得益于去年7月实施的川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新政。在它背后,则是这一年间两地共同加强人口、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互助,促进两地间人员无障碍流动的努力。
截至今年3月底,川渝两地跨省异地就医已即时结算2134人次,住院费用报销总额4197万元。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首批结算医院两地各10家,未来还将纳入更多医院。自今年4月起,川渝两地养老保险转移接续也实现了网上办理,居民办事不用再两地奔波。
镜头2重大车祸两地共同施救
近日,包茂高速公路达渝段邻水县境内,一辆大型客车冲出护栏翻落坡下。因事故地段靠近重庆,川渝双方迅速启动卫生应急联动机制,重庆市卫计委及时组织6名专家赶赴现场参与救治,与我省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危重和重症伤员建立一对一的医护团队,尽力减少死亡和伤残。
除应急救援外,根据去年底省卫计委与重庆市卫计委签署的川渝卫生计生战略合作工作备忘录,四川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16家医疗机构,重庆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等12家医疗机构开展省际医疗机构合作试点,双方共同建设一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立跨省间优势临床专科的双向转诊制度,互派医务人员进修学习、培训等。
镜头3四川人在重庆补办身份证
近日,成都人李女士来到重庆两江新区人和派出所户籍大厅,办理了异地身份证丢失补领业务。
李女士在重庆一家企业上班,前不久丢了身份证。“一想到要回成都补办我就头疼。”她说,就是坐高铁回成都,单程最快也要一个半小时,而且,往返车费要300多元。“关键是,公司最近忙,想请假都不一定请得到。”听朋友说起,李女士才知重庆开通了与四川省的身份证跨省异地受理工作,顿时解了燃眉之急。
据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介绍,作为全国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首批试点省市之一,重庆市于2015年12月试点启动了与四川省的身份证跨省异地受理工作,同时全面推行市内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工作。截至目前,重庆市共受理四川籍群众跨省异地申请3200多人次。四川省公安机关受理重庆籍居民身份证证件1427张,发证数量1258张。(记者 熊筱伟重庆日报记者 颜若雯 周松)
看治水治霾
搁置30年的长征渠有望重启
“都30年了,幸亏没丢掉当年的资料。”随着《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的签署,横跨川渝的长征渠引水工程有望再度启动。从去年5月底开始,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副处长田龙俊便一头扎进资料室,找到了前辈们制定的长征渠引水工程方案。
发黄的封面上,记录着岁月的印记。上世纪80年代,鉴于盆地东部、盆地南部、川南地区和渝西地区连年干旱,省水利厅赶制了一条跨区域引水方案:从洪雅县境内的青衣江干流引水,横跨眉山、乐山、内江、资阳、自贡、宜宾、泸州和重庆西部,沿途可灌溉耕地1400万亩,“比都江堰灌区还多了300多万亩。”由于工程绵延数百公里,项目被命名为“长征渠”。
不过,因为当时技术有限、资金和物力不足,工期一再延后。进入上世纪90年代,技术和资金问题得到解决时,重庆已升格为直辖市。在无法突破行政区域藩篱的情况下,长征渠建设方案被无限期封存。
如今,《备忘录》中提及建立重大引水、调水项目,田龙俊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长征渠。与他一样,重庆方面也找出了当年的水文资料。田龙俊说,省水利厅已经和重庆方面约定:双方定期联系,在重新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全力推动长征渠项目重启。
兴奋的不只是田龙俊,对于四川水利、环保部门来说,困扰多年的跨区域江河防洪、水生态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疑难杂症有望“痊愈”。
省防指相关负责人介绍,受地形影响,发源或流经四川的长江、嘉陵江、涪江、渠江等大江大河出川第一站就是重庆。此前双方水情、雨情和汛情交流,主要通过长江委、水利部或国家防总,“每次协调都要层层上报,一来二去,一两天就过去了,紧急时刻,耽搁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因此,川渝两地经常出现“上游下雨,下游遭殃”的局面。
除长江水利委员会已建成的流域控制性水库群信息共享平台外,前述负责人说,经过十几天协商,川渝两地防汛部门已经初步达成进一步合作协议,“主要瞄准跨区域河流的流域调度和治理。”
需要川渝协作治理的不只是江河,还有大气。
端午节期间,省环保厅大气管理处负责人出了趟差——他带着成渝大气联防联控框架初稿找到了重庆市环保部门。短暂会商后,两地环保部门达成了合作意向: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定期会商制度,巩固川渝大气执法联动机制。此外,双方还约定,两地科技、环保部门将联手成立“成渝地区大气污染防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开展大气科研,使川渝大气联合防治更有针对性。(记者 王成栋)
责任编辑:汪昕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