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15年度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今日召开

05.03.2015  14:32

  2015年3月4日下午,2015年度全市旅游工作会议在市委机关小礼堂召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白刚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政府副市长傅勇林作了书面讲话。会议由市委副秘书长罗波主持,市政府副秘书长张秀华出席会议,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各区(市)县和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分管领导及旅游局主要负责人,部分市属高校、国有企业及驻市企业单位负责人和部分涉旅行业协会主要负责人共130余人参加会议。锦江区、大邑县和市交委、市商务委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其他市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区(市)县和成都文旅集团作了书面交流。

  会上,市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旅游局局长刘强通报了2014年全市旅游工作,安排部署了2015年重点工作。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各区(市)县及市级部门共同推进和大力支持下,我市旅游产业呈现稳中有进、提质升位的良好态势。一是实现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双增长。2014年,我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1.86亿人次,同比增长20.01%;其中,接待国内过夜游客4650万人次,同比增长18.65%;接待入境游客197.8万人次,同比增长12.11%。旅游总收入达到1663.37亿元,同比增长25.0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4亿美元,同比增长8.87%。实现旅游业增加值881.5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8.87%,同比增长11.47%;占第三产业比重为17.20%。二是实现运营水平、产业地位双提升。2014年,成都市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数分别占全省的34.01%和34.77%,入境游客人数占全省的82.36%。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三大市场主体运营水平进一步提升。A级景区实现营业收入86.30亿元,同比增长37.69%,其中景区门票收入同比增长27.16%;旅游饭店主营收入同比增长29.17%;旅行社主营收入同比增长55.08%。全年完成旅游投资422.99亿元,同比增长7.71%;完成旅游税收124.95亿元;旅游直接、间接就业人数89.05万人,同比增长17.61%。三是实现多业融合、发展活力双增强。旅游同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加速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发展明显,全市接待乡村游客8896.43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60.97亿元;旅游同汽车、飞机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加速融合发展,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工艺设计制造水平进一步提升;旅游与文化、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合发展,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电子信息、会展物流对旅游发展支撑更加坚实。2015年,全市旅游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旅游总收入1930亿元、接待国内过夜游客558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220万人次。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白刚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白刚常委分析了我市旅游业面临的形势,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围绕“稳中求进、统筹发展”的主基调,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建设以成都为中心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依托成都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富集旅游资源,完善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与兄弟市州的合作,联手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着力拉长旅游消费链条,推动我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立足全局抓旅游、围绕中心办旅游,为推动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针对我市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白刚常委要求,要清醒认识旅游增长速度、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经济出现的新常态,科学把握旅游目的地将更加开放、旅游者品味要求和个性需求越来越高、旅游新业态成为市场主角、旅游公共休闲空间与公共服务需求提升等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化,主动适应旅游经济新变化,着力抓好2015年工作。

  (一)全力推进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优化全市旅游业发展格局。一要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力争将我市旅游业发展纳入全省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大棋局中,纳入国家旅游局“一带一路”旅游战略规划,在政策层面拓展成都旅游发展的空间,在产业链中谋划成都旅游的制高点。二要抓紧制定我市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工作方案,细化目标任务,编制项目任务清单,整合全市力量协同推进相关工作。三要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强化区域合作的理念,以成都为中心,以全川为整体,联合省内市州,推进旅游业全域、跨域、跨界融合。

  (二)深化改革,构建新常态下旅游业发展机制。一要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完善全市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建立统筹规划、市场监管、宣传营销、项目推进、政策研究、目标考核等方面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切实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二要完善旅游管理机制,将旅游部门不该承担或者不再必要的管理职能逐步放权于市场、放权于基层、放权于协会(中介组织),不断提高行业协会自身建设水平。要推动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兼并重组、上市融资,支持成都文旅集团发展成为混合型旅游产业集团。要扶持民营旅游企业发展,支持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功能完备的大型旅游综合项目发展,引进一批实力强、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投资成都旅游市场。三要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要探索设立市级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要加大旅游信贷产品创新力度,确保信贷产品满足旅游业的融资需求。

  (三)抓好旅游精品建设,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能力。一要打造国际旅游精品。要全力推进安仁古镇、熊猫基地和平乐—天台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要按照国际标准,进一步提升青城山—都江堰、金沙、武侯祠等旅游景区的综合管理水平;要加大与周边省市的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培育打造旅游精品线路,进一步提升成都旅游精品景区的国际吸引力。二要抓好都市休闲旅游产品开发。要重点对城市建筑、名人故居、街区、院校、企业等存量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抓好春熙路—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水井坊特色街区等的业态提升和服务设施完善,实现城市存量资源的景观化、特色化、旅游化。三要抓好度假旅游产品建设,不断丰富我市度假旅游产品的类型和业态。要加快都江堰—青城山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工作,积极引导大邑西岭雪山—花水湾、锦江三圣花乡—白鹭湾等景区优化环境、完善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四要抓好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要把“记得住乡愁”作为重要原则,加快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旅游产品向休闲、观光、度假并重转变,推进度假酒店、汽车营地、乡村研学、乡村康养等中高端乡村旅游业态发展。

  (四)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一要改善旅游交通设施,构建“快旅慢游、便捷安全、无缝换乘”的立体旅游交通体系。要完善旅游公路配套设施,设置景观平台、停车区、露营地等,突出观光、休闲、生态功能。要积极发展旅游客运班线及包车客运,加强区域旅游交通合作,完善区域间旅游交通导识系统,实现合作区域内旅游车辆无障碍通行。二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要简化机场旅游出入境手续,提高通关效率。要积极推进城市免税体系建设,完善外币兑换服务,提供国际化信用服务,放大72小时落地免签政策的吸引效应。要加快规划建设旅游集散中心、自驾车营地、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要完善旅游公共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在火车站、机场、汽车站等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提供旅游综合服务和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线路产品,受理旅游投诉。三要完善智慧旅游服务功能。要进一步完善全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建成旅游公共咨询体系,建好成都官方旅游信息平台;要鼓励企业通过网站建设、在线支付、移动终端应用等方式参与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要将成都天府熊猫旅游消费卡不断向商家和区(市)县扩展,方便市民自由出行和支付。四要深化行业监管。要建立跨部门的监管体系,加强文明旅游宣传教育,继续开展优质旅游服务活动;要不断完善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建立诚信评价、信用等级、企业违规黑名单、失信惩戒、违规退出等制度;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市场、维护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五)实施精准营销,提升旅游宣传营销实效。一要塑造我市城市旅游国际品牌。要深挖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提炼城市的旅游营销形象和口号,展示成都的城市气质、包容文化和生态魅力,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针对国内、国际市场实施分级、分时和分众营销,提高营销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二要开拓国际旅游市场。要细分客源市场,找准境外市场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要在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开办海外营销机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吸引国内外著名旅游社在成都布点,增强国际市场开拓的力度和实效。三要整合营销。要抓资源整合,加强市本级与区(市)县及旅游企业的三方合作。要抓活动整合,规范和清理各类庆典活动的同时,保留能够代表成都旅游节庆品牌的精品项目。要抓平台整合,利用好宣传、文化、商务、外事、农业、体育等平台,强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要素的融合。四要加强国际合作。要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机构、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友城间的旅游合作,大力引进国际旅游组织、机构和知名旅游运营商、品牌连锁酒店等机构选址落户成都。

  (六)强化底线思维,着力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络。一要牢固树立旅游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当前旅游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二要构建全市旅游安全网。必须在管理、服务上多下功夫,健全旅游安全设施设备,强化安全保障措施,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努力编织一张安全防护网,覆盖各个环节,惠及每位游客。三要落实安全责任。市级层面和各区(市)县都要建立健全旅游安全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要把安全工作列入首要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工作责任体系,把安全工作的责任和目标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