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元利州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纪实

13.01.2014  20:40

工农山坪塘 张玉洁摄。

利州龙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张玉洁摄。

  四川在线广元1月13日讯(记者 郭桂花)隆冬时节,走进利州山野田间,一幅产村互融的新农村美丽画卷徐徐展开:漂亮的民居星罗棋布,万亩农业园区欣欣向荣,田成方,路成网,渠成链,树成行……这是广元利州区坚持大农建理念,按照“兴水建园壮产业、综合治山奔小康”思路夯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与此相映证的是:十年前,利州农业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尴尬境地;十年后,利州农业农村成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备受瞩目的明珠。

  规划大手笔 一个方略引领农建新格局

  “幸亏有了这好水、好地,不然这土里咋能长‘摇钱树’哦!”1月8日,在利州区赤化镇,正在对果树进行冬管的农场主赵利平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随着农田水利基础条件的改善,他在赤化镇赤化村流转100亩土地开办了家庭农场。目前,农场年利润达10余万元。

  赵利平的成功创业仅是利州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换档升级”惠及农民的一个缩影。

泥窝社区“微田园”建设成效初现。

曙光现代农业园。

  “加速利州‘率先全面小康,率先城乡一体化’进程,三农工作是基石。而要让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夯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关键。”区委书记赵文峤说,按照 “兴水建园壮产业、综合治山奔小康”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略,利州区探索形成了“全域规划、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思路,完善了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根据高山地区、河谷走廊的区域特性,龙潭乡等乡镇突出“综合治山”,大石镇等乡镇突出“兴水建园”。同时,全区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山水田林路园居综合治理”的农建新格局。

  多元大保障 一个亮点助推农建新突破

  “以前种粮为糊口,养鸡为换盐。现在家家户户跟城里人一样。”8日,龙潭乡元山村党支部书记吴仕斌满怀欣喜地说,依托路畅水通的便利条件,他家果蔬收成来年会更好。

  作为利州农建综合示范片的龙潭乡,按照“山坪塘改制促产权”、“政府奖补引投入”的模式,综合统筹农业、林业等建设:新建拦水坝5座、蓄水池105口;建高标准农田2100亩,民居风貌改造305户;流转山坪塘1216口、土地(含林地)2.5万亩。如今,该乡有更多像吴仕斌一样的村民受益农田水利建设。 

  一方方水池碧水盈盈,一片片蔬菜园绿意盎然,一幢幢漂亮民居点缀在山间……2013年,龙潭“综合治山奔小康”的成功探索成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农建大整合的亮点。在已有的经验上,该区针对边远山区农田水利建设组织难、投入难、管理难等问题,继续深化改革,坚持“整体推进、产村相融”、“多元筹集、建管一致”等机制,因地制宜实施连片扶贫等一系列水利建设。目前,全区已累计投入6.22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产业大融合 一个核心催生农建新效益

  山上有别致的凉亭、极富文化创意的休闲广场、规模成片的原料基地。山下是配套齐全的民居点、产销两旺的现代工厂。1月9日,在利州区大荣现代农业园区,记者目睹了这里“产村一体、三产相融”的勃勃生机。

  大石食品工业园天湟山核桃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企业在园区扎根的原因之一就是水利配套设施保障有力。据了解,该园区基本形成了“地成块、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业生产体系。

  农田水利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奔小康。利州区锁定这一核心目标,夯实农建基础,带动了全面小康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现代都市田园化、新型农村社区化“五化”发展。大荣现代农业园区“三产相融”带动农户70%以上;赤化蔬菜产业示范园区亩产由3000元提高到1万元左右,群众普遍增收;龙潭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在大农建坚实的支撑下,利州率先全面小康之路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