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提 年年治 黑车为啥还在跑?

08.08.2014  14:29

  黑车治理年年提,年年治,但是问题依然年年存在,黑车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黑车治理的难题在哪里?公共交通市场的方向在哪里?这些问题应该一个一个思考,一个一个进行解决。

 

  出租车经常“打组合”,拒载现象时有发生;助残车抢生意名正言顺;“黑车”昼伏夜行,比出租车挣得多;私家车上下班带客,挣点油钱。(《巴中新报》第62期9版报道)

  从7月18日开始,公安、运管等多部门联手,重拳出击,启动为期5个月的非法营运专项治理行动。相信对于巴城市民来说,这样的消息应该并不是第一次听到,黑车治理年年提,年年治,但是问题依然年年存在,黑车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黑车治理的难题在哪里?公共交通市场的方向在哪里?这些问题应该一个一个思考,一个一个进行解决。

  黑车,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没有纳入政府管理但是依然从事道路营运的车辆,这些车主不用交税,车辆不用安检,驾驶员不用业务培训。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这些车辆堂而皇之地跑运输、拉客,不用遵守任何规则。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黑车对于我们最切实的影响是安全。黑车“市场”没有准入机制,门槛低,代价小,只要能开车,随便一个车就能够跑生意,在巴城的大街小巷,各种报废车辆、助残车、安检不过关的车辆随处可见,这些车辆在安全方面根本就没有保障。

  再一个就是驾驶员方面,黑车驾驶员没有备案,没有筛选,他是什么身份?有没有资格开车?一连串问号的背后,是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乘坐黑车,不出事故皆大欢喜,事故一出,黑车之黑顿显,赔偿成了一个大难题,黑车的赔偿能力与正规营运车辆的赔付能力有着天壤之别,不说黑车有没有买保险,尽管有保险,非营运车辆改变性质跑活儿,很可能遭到保险公司拒赔。有的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里,清楚地将非营业性车辆收取报酬载客载货发生事故列为责任免除,不予赔付。

  黑车问题在巴城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问题。有需求,便有市场。随着巴城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多,公共交通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巴城现有的出租车、公交车不能够满足这种需求,黑车问题应运而生。

  在开黑车的司机当中,不乏残疾人、贫困户、刑满释放人员,这些人不通过正常的途径改善生活状况。开黑车成了他们“发家致富”的最佳选择。所以,黑车问题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解决黑车问题不仅仅只是把这些黑车扫出客运市场这么简单,如果只是强行地、蛮横地清理客运市场,那势必导致更多的问题,治理黑车不能只靠交通运输部门,民政、公安、社会救助等各个部门也应同时跟进。

  在黑车治理的工作中,要注意分门别类,在同一标准上,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好车怎么处理、报废车怎么处理、低保户驾驶员怎么处理、残疾人驾驶员怎么处理,这些问题都要事先思考,制定方案,绝对不能粗暴地搞一刀切。

  在治理这类问题上,堵不如疏,在把黑车清除出客运市场的过程中,如何安置这些黑车,是不是能够“招安”?把车况好的,驾驶员素质高的进行统一管理,纳入客运队伍。让他们取得合法的客运资格,并且在政府的管理下,进行安全的客运。

  同时,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加大出租车和公交车的投入,引导市民形成安全的交通认识,不坐黑车。慢慢地将黑车边缘化,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当市民时刻把自身安全挂在嘴边,用在行动上,拒搭黑车,黑车就不再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