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 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内

02.11.2017  17:42
成都市五大主体功能区示意图

  未来的成都是什么模样?你们希望这个城市,变成什么模样?11月1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市规划局获悉,成都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简称《总规》)初步方案已经编制出炉。至2022年,成都将全面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建强区域中心城市;至2035年,高标准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至2050年,迈入世界城市行列。

  为更好地吸纳民意、吸收民智,成都市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向社会公开,同时开通线上、线下多个渠道,从11月1日至11月底,面向全社会进一步征集意见。市民可以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共绘美好成都”进行意见表达,也可以在成都规划公众平台http://www. cdgh.gov.cn/进行留言;还可以到成都市规划馆了解规划方案,提出意见。

  空间结构 一心两翼一区三轴多中心

  治理“大城市病”,着眼打造成渝相向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成都市域范围的城市空间结构定位为“一心两翼一区三轴多中心”,改变单中心集聚、圈层式蔓延的发展模式,构建网络化、多中心、生态型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其中,“一心”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两翼”为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一区”为龙门山生态涵养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保障成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三轴”为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集聚核心城市功能;“多中心”为8个区域中心城。

  在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方面,强化扇叶状格局,构筑“双心、双轴、多点”的空间结构。严控生态绿楔,延展扇叶状布局模式,优化用地布局和结构,构筑“双心、双轴、多点”的空间结构,引导中心城区发展重心向东、向南转移。“双心”是指老城中心和天府新中心。“双轴”是指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多点”是指集中承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主中心、副中心和片区中心。

  生态格局 打造世界级品质城市绿心

  毫无疑问,未来的成都,将拥有更多的绿色。

  《总规》提出,在市域内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将龙泉山由生态屏障提升为“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城市中央绿心,承载生态保育、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展示、高端服务以及对外交往功能,形成两翼共享的和国际化城市会客厅,带动城市品质提升。

  在全域增绿方面,由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形成五级绿化体系。同时完善天府绿道体系,规划建设区域级绿道、城区级绿道、社区级绿道,共同构建串联城乡公共开敞空间、丰富居民健康绿色活动的天府绿道体系。规划形成“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区域级绿道。

  其中“一轴”是指沿锦江建设的锦江绿道;“两山”是指依托龙泉山与龙门山的旅游资源建设的龙泉山森林绿道、龙门山森林绿道;“三环”是指利用三环路、环城生态区、二绕郊野绿带建设的熊猫绿道、锦城绿道、田园绿道;“七带”是指沿着主要水系建设的七条展示天府文化、串联城镇村的休闲绿道,包括走马绿道、江安绿道、金马绿道等。

  交通体系 打造洲际门户枢纽机场

  未来的成都,对外对内交通都将迎来大发展。

  《总规》提出,打造洲际门户枢纽机场,构建国际航空枢纽;深入落实“蓉欧+”战略,构建国际铁路货运枢纽;融入国家高铁网,构建国家铁路客运枢纽;融入国家高速公路网,构建国家高速公路枢纽;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提升通信枢纽联通能力,构建国际通信枢纽。

  在内部交通方面,构建网络化、多层次、高标准市域快速交通体系。构建三网融合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完善城市轨道、地面公交、慢行网络,强化枢纽体系;以城市轨道为基础优化地面公交;完善慢行交通网络;构建层次清晰的四级客运枢纽体系,促进三网融合。

  同时,完善路网体系,提升路网密度,强化道路交通效率。中心城区依托“十六高二十五快”高快速路构建一体化和网络化路网体系。至2035年,中心城区路网密度达到8千米/平方千米。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谢燃岸

  成都市规划局供图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近期到2022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规划范围:

  成都市市域。

  人口:

  至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至203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360万。

  目标:

  至2022年,全面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建强区域中心城市;至2035年,高标准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至2050年,迈入世界城市行列。

  四大战略定位:

  成都城市战略定位是四川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

  五大主体功能区:

  东部区域: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

  南部区域:

  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

  西部区域:

  探索城市绿色发展新模式

  北部区域:

  增强区域一体功能新支撑中部区域:开创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