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与IMF报告称全球提前3年实现减贫千年目标

10.10.2014  09:54

 

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9日发布的联合报告称,要想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和缩小底层40%人口与上层60%人口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报告首次详细阐述了世界银行集团到2030年终结极度贫困和促进共享繁荣的两大目标,后者以底层40%人口的收入增长作为衡量指标。《2014/2015全球监测报告》持续监测千年发展目标的进展情况,世行集团的两大目标即受其启发而来。

世界银行集团行长金墉说:“在过去25年里,世界在减少极度贫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极贫人数显著减少了三分之二,而现在我们有机会在一代人时间内彻底消除贫困。但是,如果不能减少顽固地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不平等,我们就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的世界的愿景,意味着我们必须找到将财富分散给几乎一无所有的十亿人的有效途径。

报告指出,在减少极度贫困(日均生活费低于1.25美元)方面成就斐然。不过,2011年的贫困人口人数仍超过10亿(占世界人口的14%)令人难以接受,2008年贫困人口人数为12亿(占世界人口的19%)。

报告的预测显示,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贫困率仍居高不下,据估计到2030年仍可能在全世界4.12亿贫困人口中占3.77亿人。在2011年,这两个地区在世界10亿贫困人口中占8.14亿人。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考什克•巴苏说:“如果说日均生活费1.25美元的贫困线低得令人震惊,那么说世界人口还有七分之一处于这个贫困线下就更加令人震惊。当今世界存在的不平等和贫困程度之高是完全让人无法接受的。今年的《全球监测报告》提供了世界在这些目标方面所处现状的统计数据概览,对于任何想要接受这些我们时代的重大挑战的人都是重要的素材。

在涵盖86个国家(包括24个高收入国家)的共享繁荣新建数据库中,初步结果显示在其中很多国家,底层40%人口的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平均收入增长速度,了解这些国家有哪些成功因素还有待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然而,就生活水平而言,发展中国家底层40%人口在教育、健康和环境卫生方面要落后得多。例如,最贫困的居民家庭中儿童营养不良的概率几乎是上层60%人口的两倍。报告首次对高收入国家所做的分析发现,收入不平等是人们主要担忧的问题,这种不平等已经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未有过的高度。对高收入国家的分析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供的。经合组织撰写的章节指出,在高收入国家中,目前人口中10%最富人口的平均收入约为10%最穷人口的平均收入的9.5倍,在25年前为7倍。这一章还分析了富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调整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来改善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关于千年发展目标,报告重申减贫的目标已经比2015年最后时限提前三年实现。此外还有三个目标也已实现,关于中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和疟疾发生率的目标到2015年也可以实现。但关于妇幼死亡率和环境卫生的目标到2015年无法实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战略、政策与评估局副局长肖恩•诺兰说:“尽管2014年全球经济疲软,但我们预测低收入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从中期看仍可超过6%,这对于世界贫困人口来说是好消息。我们对2011年占世界贫困人口近95%的东亚、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三大地区的增长前景总的来说是乐观的。

报告重申了经济增长对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指出,经济增长只有具备了包容性与可持续性,才能对减少贫困和促进共享繁荣产生更大的效应。报告认为有三个关键要素尤为重要:扩大人力资本投资,明智地利用社会安全网,采取措施确保发展在环境上具有可持续性。

各国在教育上的投资重点不同。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加重视早期儿童开发,因为幼年时营养不良会造成终生影响,影响学习成绩和贫困人口获得薪酬更高的就业机会的能力,并最终涉及到能否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在经合组织的高收入国家,需要重视确保弱势人群的子女能够上幼儿园,以利提高他们的人生起点。

设计良好的社会安全网可以在促进包容性人类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社会安全网为贫困弱势人群提供救助,进行经济增长的收益再分配,提高贫困人口从经济发展中受益的能力。在发达国家,如果社会保护制度与就业政策相互配合,特别是如果能够促进青年和年龄较大的劳动者就业,就能实现包容性与高效率。

确保环境上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所有国家都面临着自然资源耗竭、生态系统退化和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挑战。精心设计的绿色增长战略可以通过改善自然资源管理、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效率和加强抗灾韧性来应对这些挑战。

2014/2015全球监测报告》主要作者乔斯•维贝克说:“人力资本投资、社会安全网和环境可持续性这三个要素既是任何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实现世行集团两大目标或者千年发展目标之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