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创新:历时13年 大熊猫保护科研取得重大突破

02.07.2015  18:30

    时间刚至6月下旬,便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传来喜讯:在6月22日凌晨5点10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科琳”,顺利产下一对雌性大熊猫双胞胎——这也是今年全球首对新生大熊猫双胞胎。截至2015年6月,共繁育大熊猫133胎202仔,建立了现存140只的全球最大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自建立以来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背后,则是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张志和博士为主研的科研团队,历时13年的辛勤付出、潜心研究,完成了《大熊猫繁殖生物学与保护遗传学研究与应用》重大课题研究,该项研究成果更是获得了2015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破解大熊猫繁育关键技术难题

    “这是大熊猫保护科研领域的最为关键性的重大突破,成都也由此站上这个领域的制高点。”——业内专家这样评价该项目研究成果的价值,“尤其是成功破解大熊猫繁育过程中的三大世界性难题,成为这个领域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事件!

    我们说,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濒危动物,同时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象征和旗舰物种。2003年以前,大熊猫繁育还存在三个方面的技术瓶颈难题:大熊猫适时配种技术还不成熟;消化道疾病造成的健康问题严重干扰了个体的繁殖;亲子鉴定技术存在诸多缺陷。

    立足创新,是大熊猫迁地保护的发展之本。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研团队和项目组对“大熊猫适时配种技术”、“消化道疾病的防控技术”和“亲子鉴定技术”进行了重点攻关研究,基本实现了大熊猫保护遗传多样性、建立可自我维持的健康种群、最终支持野生种群的发展目标。

    成都创新——在历经了13年的研究与应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项目组成功攻克了国内外70余年未解决的圈养大熊猫繁殖、健康与种群遗传管理三方面关键技术难题,避免了种群陷入“灭绝漩涡”而致种群灭绝的风险。

     开启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

    而以大熊猫为媒介的国际合作,同样成绩傲人。截止目前,熊猫基地已经帮助国内外6家机构共计繁育成活大熊猫31只。其中,帮助国外机构繁殖大熊猫18只,并在日本建立了中国大熊猫最大的海外种群(繁育成活12只),帮助国内机构繁殖成活大熊猫13只。

    作为和平大使,成都大熊猫出访过10个国家的15个机构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现仍有21只成都熊猫在5个国家和中国澳门开展合作交流。同时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还接待了来自多个国家的元首及重要嘉宾 10 万余人次。

     率先建成140只全球最大的熊猫种群

    据介绍,在为期13年的潜心研究与应用过程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该项目中取得了三项关键技术创新:

    繁殖关键技术创新,解决了大熊猫关键繁殖技术难题;健康管理关键技术创新,解决了严重危害大熊猫健康的“营养不良综合征”与频繁排黏液便的难题;种群遗传管理关键技术创新,建立了大熊猫亲子鉴定新技术体系,解决了种群遗传管理关键技术难题。

    在突破大熊猫繁育过程中的关键三大难题之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率先建成了全球最大、质量优良的人工繁育种群,未出现近亲繁殖,该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广泛推广应用;相关成果推广还应用到华南虎、小熊猫等其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上,促进了我国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水平的提高;显著促进了我国大熊猫主题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在我国大熊猫保护领域,获得了14项国家授权专利,出版3部专著。

     率先引入教育旅游新理念 创新公众教育新模式

    以熊猫基地现有一日游课外实践为基础,开发一系列保护教育课程、活动及专业教材——这也仅仅是熊猫基地开展众多公众教育活动中的一项。

    以成都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为载体和龙头,以保护教育为目的,以科学体验和生态体验为主要手段的原生态教育旅游模式和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品牌——熊猫基地打破传统生态观光旅游模式,率先在全国引入教育体验旅游理念,创新公众教育新模式。开展了包括“地球一小时全球形象大使美兰关灯”、“全球遴选大熊猫守护使”等多形式、多项公众环保教育活动,成为我市最主要的公众教育活动基地之一,在我国率先建成了濒危动物科研、保护和教育旅游产业示范平台。目前,年游客量已突破2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