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新突破 2013年四川经济发展专稿二
□本报记者 曾小清 熊筱伟
两个月前,一个数据引发各方关注。
经国家统计局审定,今年前三季度,我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幅为10%。
工业的一组数据可以管窥10%的内涵。前三季度,汽车、电子计算机两大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较去年同期提高1.1和0.7个百分点,而代表高耗能产业的煤炭行业占比却下降了1.7个百分点。一“升”一“降”之间,工业利润在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4.9%,增幅比上半年扩大1.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好中求快、进中求优——循着这样的路标,四川走过转型升级的2013。
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的理念
2013年7月,绵阳决定:逐步引导关闭现有5个煤矿。换言之,绵阳将全面退出煤炭生产行业。
对于全国唯一一座以“科技城”命名的城市,这样的选择并不令人意外:早在13年前,它就被赋予军民融合创新示范的重任。
然而,真正要实现示范,并不容易。“最困难的时候,工程师要到街头卖抄手补贴家用。”这段九洲集团人记忆里艰难的“创业史”,正是绵阳这座城市的写照:由于增长方式粗放,绵阳经济实力在西部的排名,由“第五”一度下滑至十几位。
实现重振,绵阳义无反顾地在转型发展中寻求出路。今年10月,借助一场盛大的中国科技城博览会,绵阳向世人宣告未来发展路径:创新驱动、高新技术、军民融合。
其实,转型发展之于全省的意义,并不亚于绵阳。
“从四川来看,目前正处于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过渡的发展阶段,能否顺利完成这一过渡、迈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关键就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有心者注意到,早在去年底举行的省委经济工作会上,四川就主动调低了GDP、投资、工业等增长目标。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唐利民解释,适当调低增速,意在引导各地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不以牺牲资源环境、损害社会和谐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同样的理念在今年5月召开的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上进一步深化。省委提出:“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危机也是发展契机”,必须坚持注重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举,好中求快、进中求优。
理念廓清了前行的道路。这一年——
投资结构在调整:今年全省安排的500个重点投资项目中,高速公路投资近年来首次“减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升温”。
区域结构在优化: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在全省铺展。
产业结构在升级:发展壮大七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序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努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外界评价,四川的产业变“轻”了。
12月11日,四川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内,我省首批纯电动出租车已经生产完毕,准备交付。曾经薄弱的四川汽车产业,这一次走到了产业发展的前沿——整车研发制造纯电动汽车。
“四川找到了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新路径。”人民日报在撰文中说,包括四川在内的中西部,正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引擎,在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还为全国经济转型升级开辟广阔空间。
坚定“壮士断腕”的决心
不久前,泸县红旗煤矿等5家煤矿业主,主动向当地政府提交了自愿关闭煤矿的申请。原因很简单:我省煤矿煤层薄、小煤矿多——这意味着开采成本高、灾害频发,“没有市场竞争优势。”红旗煤矿业主官学良说。
竞争优势逐渐丧失的并非只有煤炭产业。省经信委近期调研显示,四川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多个行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结构性过剩。以钢铁为例,2012年,全省生产钢铁2226.6万吨,产能利用率却仅为61.85%,究其原因,在于我省7成左右的钢铁产品为低档次或普通建筑钢材。
把做强优势产业和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下决心抑制过剩产能扩张,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在自然灾害明显拉低四川GDP增速背景下,一场“壮士断腕”化解产能过剩的战役打响。
曾经是达州支柱产业的煤矿产业,面临重新“洗牌”。当地决定:从今年开始,拟用3年时间,“淘汰关闭一批、整顿提高一批、兼并重组一批”小煤矿,到2015年底,全市矿井数量减少到180个。
11月27日,四川圣达发布公告,其子公司攀枝花市圣达焦化有限公司已于9月30日前关停落后工艺设备。
来自省经信委的数据,截至目前,今年我省已经关闭400处小煤矿,433户企业落后产能被淘汰。不过,实践也一再证明,单纯依靠政府力量的化解产能过剩,往往很难避免频繁的死灰复燃。如何构建一种长效的过剩产能化解机制,四川作出探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力推进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继9月13日完成对合肥赛维100%股权收购、以8.7亿元的价格接过了这家全球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单体规模最大企业后,11月9日,通威集团传出消息,将对川投能源持有38.9%的新光硅业进行重组。解释频繁“抄底”缘由时,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说,“通威正在抢抓机遇,完成一个完整产业链条的重大部署。”
同样游刃于兼并重组的还有中建材西南公司等4家水泥行业的“大块头”。过去一年间,51户同行被他们收入“囊中”。
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这场化解产能过剩的攻坚战越战越酣。
锁定创新驱动的路径
勇于承受“断腕”的阵痛,“壮士”有更深远的考量: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与把做强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
根本出路是创新。
12月18日,四川率先在中西部实现4G商用,与沿海齐头并进。
抓住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今年以来,四川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的新动力。
在做大增量中优化结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省级财政连续三年分别安排2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这样的力度在全国并不多见。立足自身科技优势和市场需求,以依托产业联盟、产业示范基地等抱团方式,力推100个重点产品规模化市场化。前三季度,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3793.07亿元,以高于规上工业增速10个百分点的速度,引领工业增长,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从去年底的12.9%提升至14.4%。
对传统行业升级改造的投入明显加大。今年,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原则上不再受申报省重点项目的资金规模限制。前三季度全省累计完成技改投资3461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比全省平均增速高6.3个百分点。
创新平台,推动崛起创新高地。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已启动建设,其定位是立足产业前端,建设创新研发、创新孵化及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及创意设计三大功能聚集区,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西部硅谷。2013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签约金额达425.2亿元,促成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交易68项,人才交流合作达成意向性协议近1000个,国内外技术、人才、物流、资金正加快向科技城汇集。
创新机制体制,不断壮大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力量。1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今年先后成立,涉及汽车、石油、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农业、钒钛等多个领域。其使命,就是要探索建立全新的运行机制、用人机制、管理机制、创新机制,有效激活创新要素。
创新驱动,正为四川转型升级发展注入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