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川经济发展:十项民生工程已投入1390亿元

22.12.2013  15:46

  入冬了,寒意浓。但是,行走蜀中大地,温暖感由心生。

  在理塘县拉波乡中扎小学,每间教室添了新设备——取暖器。六年级女生格绒曲措是高海拔民族地区学生取暖补助的受益者,从今冬起,她和同学们享受到了生均200元的取暖补助。“教室里暖和多了。”小女孩高兴地说。

  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问题,省委、省政府十分牵挂。自10月启动灾区农房“暖冬行动”以来,仅仅40余天,灾区20万套过渡房穿上“保暖衣”。同样,邛崃市高何镇邛芦路两侧,不少房屋“穿上”厚厚的“外套”,墙面蒙上油布,房顶铺上草垫……村民说,这个冬天不会挨冻。

  从“取暖器”到“保暖衣”,看似细微,却无不是群众最急最盼的民生诉求。一年来,顺应群众期待,省委、省政府推出一项项沉甸甸的惠民举措,点面结合,不断突破,划出一道道步履坚实的民生轨迹,谱写为民惠民新篇章。

  惠民新政彰显为民情怀

  2013年伊始,省委、省政府大手笔安排1249亿元资金,继续实施就业促进、教育助学、社会保障、百姓安居等“十项民生工程”。两个多月后,又新增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等八项民生改善事项,直指百姓最为关心、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

  决策背后,蕴含着民为本、民为先的执政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发展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正视省情,省委、省政府取向鲜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重视总量更要重视人均,既要重视平均数更要重视大多数,最终要让绝大多数城乡家庭和群众实际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秉持这样的理念,省委、省政府要求,一切工作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连片扶贫开发、藏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高海拔民族地区学生取暖计划、农村中老年居民免费体检、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感知得到的改变,滋润着千千万万群众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