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档案馆揭秘70年前成都人民庆祝抗战胜利的情景:电信局打来电话说日本投降啦!
1945年8月16日庆祝抗战胜利的活动报告。
1945年9月4日成都庆祝抗战胜利的活动报告。
建川博物馆馆藏画作。 (资料图片)
成都市档案馆揭秘70年前成都人民庆祝抗战胜利的情景
70 年前的今天,日本投降矣!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的今天(8月15日),日本东京民众齐齐跪倒在已被轰炸成废墟的街道上,第一次聆听他们天皇的声音。这个曾被军国主义分子吹嘘为人身神的天皇,正式向日本全国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号外!号外!日本投降矣!
与此同时,在中国抗战腹地的成都,一群衣衫褴褛的报童,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日本投降》号外,向备受战争摧残的成都市民报告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历史不能忘记,缅怀是为了更好的奋发!今天,华西都市报(华西传媒集群)特别推出“日本投降日纪念”特刊,让我们沿着的历史轨迹,重温当年抗战胜利的喜悦,重走先辈抗战的足迹。通过回顾抗日先烈们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谱写国人不怕牺牲、保家卫国、敢于担当的伟大抗战精神。 余行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蕾1945年8月10日晚上7点许,在成都市暑袜街西川邮政管理局上夜班的陈宜东,接到电信局打来的一个电话:“日本政府决定投降啦!”那一刻,邮工们一边欢呼,一边自发组织了成都市第一支庆祝抗战胜利的游行队伍,欢快地向春熙路、盐市口走去。
5天后的8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今天是日本投降70周年。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成都市档案馆,为您独家揭秘70年前的成都是如何庆祝抗战胜利的。1945年8月10日
邮局最先接到电话 敲着铜盆上街庆祝
退休前为成都市邮政局工会专职副主席的李官福说,1945年8月10日晚上7点左右,他与几个同事在街上吃过晚饭后,赶到暑袜街西川邮政管理局上班。刚跨进收发邮件组的门口,安置在楼梯过道旁的一部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走在前面的陈宜东顺手接过电话:“什么?什么?”陈宜东惊喜地睁大双眼,急切地说,“请你再说一遍!”放下话筒后,陈宜东跳了起来:“好消息!电信局打来的电话,日本投降啦!”
邮工们一边欢呼着,一边朝工作场所——快递邮件组跑去。“走,上街游行去!”不知谁提议了一句,大家立即响应。邮工们拿起墙角一个供洗手用的铜盆当作铜锣,操起一把日戳作锣槌,这支自发组织起来的成都市第一支庆祝抗战胜利的游行队伍,欢快地出发了。
到达春熙路时,这支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游行归来已是晚上10点过。当晚,整个蓉城街头,成了欢乐的海洋。
“还记得抗战胜利日那晚7点过,我正在智育电影院(后来的红旗剧场)看《出水芙蓉》。电影放到中途,突然断片‘打玻板’(即放幻灯片),上面写着‘日本无条件投降!’”据当年编发了日本投降号外的舒世荣老人回忆,电影院里顿时沸腾起来,人们顾不上看电影,立刻涌上街头,争相转告抗战胜利的消息。
舒世荣急忙赶回报馆,编发这一特大新闻稿件。第二天,“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重要消息,以格外醒目的“出号字”(即超出特大号的字号)出现在《成都快报》的头版头条上。
舒世荣说,在1939年最惨烈的“6·11”大轰炸中,27架日机轰炸成都,轮番投下86枚炸弹、25枚燃烧弹,他家在北糠市街的3间平房被炸毁,少城公园、盐市口、新东门外猛追湾一带被炸得最惨,“抗战胜利了,我一定要尽快把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告诉大家。”1945年8月16日
成都各地悬旗三日 焚香祭奠抗战英烈
根据成都市档案馆收藏的一份转自“国民”政府文官处的“四川省政府代电”,日本投降后,各地庆祝胜利活动节目为:“悬旗三日,如备有联合国国旗或英美苏法国旗,应予悬挂。举行庆祝大会放假一日,于正午12点鸣礼炮101响,有盟军的地方,由当地政军首长会同茶会,招待盟军军事官员。”
得知抗战胜利的消息后,成都的一些民间组织于1945年8月16日发起庆祝大会,于当日下午4点在中山公园(原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中央茶社集合,经提督街、总府路、春熙路、东大街到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举行热闹的火炬游行。
人们压抑多年的情感,在此刻集中爆发:放鞭炮、舞龙灯、跳狮灯,敲锣打鼓、挥舞国旗、鸣喇叭、撒报纸、放电影、川剧表演等,更有大批市民自发抬着花篮前往春熙路孙中山铜像前敬献。
大家怀着喜悦的心情,向亲戚朋友、熟悉的以及不熟悉的人传递抗战胜利的消息。人们像孩子一样,跑了一条街又是一条街。
此种情形,流沙河先生至今追忆起来,仍是历历在目。他经历过数次群众狂欢,但自发聚集欢呼,从来没有这般规模。
他在回忆性著作《老成都芙蓉秋梦》里写道,因为尚不知道美国已在广岛、长崎丢下了两颗威力无穷的原子弹迫使日本立即投降,所以,听到这样的消息,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有种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感觉!”
1945年8月22日,四川省政府另一份有关日本投降庆祝事项的代电称,大家早上起来可以烧香祭拜一下抗战牺牲的英烈,全国内有防空设施的都市城镇,一律在上午9点正,释放防空解除警报10分钟。学校、教堂、庙子、商店、工厂、住宅,有钟磬、汽笛、钟鼓设备的,都允许同时鸣放10分钟。炮竹也可以一起燃放起来,一同表达庆祝之意。1945年9月4日
龙灯狮灯沿街庆祝 华西坝上放映电影
史料统计,抗战期间,日军轰炸成都历时5年,先后共24次。日机先后出动飞机550多架次,投掷燃烧弹、炸弹1500多枚,成都市民被烧死、炸死1270人,受轻重伤者达3500多人,摧毁房屋无数,100多条街变成废墟……
成都市政府为便于市民“跑警报”,连夜施工增开古城墙四门,包括东门的新东门、东较场,以及复兴门(即现在的新南门)、北门城隍庙、南门南较场、瘟祖庙等。锦江上建成复兴桥,在锦江桥南岸大片区域,修建胜利新村安置难民。
抗战胜利后,释放防空解除警报,吃够“跑警报”苦头的成都民众无不拍手称快。
从成都市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来看,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成都庆祝抗战胜利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了9月。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战败国投降书,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成都市档案馆收藏的一份四川省警察局文稿档案记录显示,9月4日,成都当天的庆祝活动非常丰富:
早上11点,成都市各界代表20多人,在少城公园内,向在台儿庄战役阵亡的王铭章将军铜像致敬。
中午12点,在永乐剧院(今提督街,原来的解放军电影院)中正台,表演川剧。
晚上7点,美国新闻处在青年会放映电影。晚上,成都市民耍龙灯、狮灯沿街庆祝,云集华西坝的济南齐鲁大学、北京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等各内迁大学,也放映了电影。1937年
1945年
四川供应全国钱粮 成都发起12次募捐
值得一提的是,8年抗战,四川有350多万人前后出川抗战,约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省城成都,作为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投笔从戎,是那个时代成都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成都作家郑光路说,1937年9月1日,“四川省各界民众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大会”在成都少城公园内举行,此后,川军兵分三路出川抗日。
抗战期间,全国军民的钱粮支撑,主要靠四川这个大后方负担。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成都一月之内米价上涨3倍以上,粮、糖、盐、火柴等,都曾限量供应,几千万四川普通民众挣扎在饥饿线上。但成都各种捐献活动,几乎从未中断过。
尤其是日机的狂轰滥炸,让后方民众认识到,必须加强中国空军的力量,四川民众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献机运动”。1941年6月20日,成都共募得献机捐款150万元,其中普通民众节衣缩食捐款20万元,一架飞机以“民众号”命名,成都各界青年还捐购滑翔机1架。
1944年1月17日,“成都市各界民众节约献金救国大会”在少城公园举行,3万多人到会。
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10月至1945年11月,成都组织了大约12次募捐,捐款约773.3万元,衣服约54.84万件;在教育上,敌占区的大专院校大量内迁,迁入四川的有48所,占44%。抗战版画《烽火岁月》昨在成都首发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杨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昨日,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烽火岁月——中国抗战版画集》在四川美术馆举办首发式。这是神州版画博物馆首次将馆藏精品抗战版画印成精美画册出版,金逢孙的《母与子》、张望的《抗战歌声》、王寄舟的《雪中行军》、力群的《这也是战士的生活》、李桦的《怒潮组画》、李少言的《捉汉奸》等中国版画史上的经典之作,都出现在画册中,极具收藏价值和历史文献意义。
70多年前,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在节衣缩食支援抗战的大后方,我国新兴木刻的老一辈杰出艺术家古元、彦涵、李桦、力群、王琦、李少言等,满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用手中的刻刀将他们对祖国人民最深厚、最神圣的情感,刻印在历史中。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焕民在首发仪式上说:“当前,中国在和平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是时代的要求,出版《烽火岁月——中国抗战版画集》已刻不容缓。这是一部史诗性的大型画册,具有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画册的内涵十分丰富,也从艺术的角度回顾了8年抗战的烽火岁月,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与伟大胜利。”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神州版画博物馆馆长阿鸽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神州版画博物馆建于1992年,是全国第一个专门从事版画收藏、研究、展览的博物馆。馆藏国内外版画作品7600件,其中包括大量抗战题材的版画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抗战的艰难、战士的牺牲、人民的支撑,用刀笔鼓舞士气,高扬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作品深入战争生活,植根人民沃土,激发了爱国热情、凝聚了战斗力量。把个人对艺术的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融合在一起,谱写了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篇章。”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成都市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