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计划5年内消灭小反刍兽疫

11.01.2016  17:32

为切实做好小反刍兽疫消灭工作,有效保障养羊业稳定健康发展,日前,农业部制定发布了《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提出,到2020年,力争全国达到小反刍兽疫非免疫无疫区标准。这一计划的提出比全球消灭计划提前10年。

        国家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的发布恰逢其时

        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羊的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该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易感羊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小反刍兽疫1942年首次发生于科特迪瓦。

        近年来小反刍兽疫在全球传播广泛,主要流行于非洲、亚洲和中东地区。疫病对当地居民收入,生活水平以及食物供给安全产生严重影响。2012年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FAO(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将该病纳入全球跨境动物疫病框架(GF-TADs),并作为优选防控的疫病,着手制定全球控制和消灭策略。该病是OIE法定报告动物疫病,也是全球计划根除的动物疫病。

        我国将小反刍兽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按照《防疫法》规定的三类动物疫病而言,对一类疫病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明确将其列入13种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2007年,小反刍兽疫首次传入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农业部会同当地政府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了疫情。2013年11月底,小反刍兽疫再次传入我国,疫情波及多个省份,各地畜牧兽医部门迅速行动,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最大程度降低了疫情造成的损失。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2015年全国兽医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总体上讲,近年来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和兽医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为促进兽医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2013年底传入的小反刍兽疫疫情,在半年内波及了22个省(区、市),集中反映出个别地区动物防疫监督和疫情预警报告等方面存在漏洞。

        《计划》的发布,正是基于当前国际国内动物疫病的复杂防控形势下提出的,为我国新传入的小反刍兽疫的根除和消灭提供了指针,以及为其他优先防治病种的控制与消灭提供了借鉴。

        中国计划

        我国是养羊大国,年养殖量约6亿只。切实做好小反刍兽疫防控工作,事关养羊业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农牧民增收,意义重大。

        2015年4月2日全球小反刍兽疫防控部长级会议计划到2030年实现全球消灭小反刍兽疫。OIE、FAO小反刍兽疫工作小组的专家强调,全球消灭小反刍兽疫已经具备良好的技术条件,包括疫苗、诊断技术等,当前的关键是政府意愿和完善的兽医机构。

        而按照我国的《计划》,实现消灭小反刍兽疫的目标将比2030年全球实现消灭小反刍兽疫的目标整整提前10年。

        《计划》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为:2016年,全国所有省份完成本行政区域内小反刍兽疫总体状况评估。免疫省份继续实施免疫,福建、海南等非免疫省份继续做好监测监管工作。到2018年,全国所有免疫省份达到免疫无小反刍兽疫区标准,并对所有免疫省份开展退出免疫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全国逐步退出免疫。非免疫省份达到非免疫无小反刍兽疫区标准。到2020年,除毗邻小反刍兽疫疫情国家的陆地边境县(团场)或沿边境线30公里范围内的免疫隔离带以外,力争全国达到非免疫无疫区标准。

        《计划》所指的非免疫无小反刍兽疫区是指,除遵守《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标准通则》的相关规定,并符合:与国内其他地区或毗邻小反刍兽疫感染国家间设有保护区,或具有人工屏障或地理屏障,以有效防止小反刍兽疫病毒传入;具有疫情报告体系且有效运行;区域内各项措施有效实施;具有监测体系,按照小反刍兽疫监测计划开展监测。经监测证明,过去24个月内没有发现小反刍兽疫临床病例等条件。除此,还应符合下列条件:过去24个月内没有发现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过去24个月内,没有进行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停止免疫后,未调入用于饲养的免疫动物。

 

 

       

        消灭小反刍兽疫计划的实施路径

        《计划》对消灭小反刍兽疫提出了总体策略与技术路线,包括: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施分区域、分阶段的防治策略。以区域化管理为抓手,全面推动小反刍兽疫消灭工作。各省级畜牧兽医部门在对本行政区域内开展小反刍兽疫风险评估基础上,划定免疫无疫区和非免疫无疫区建设区域。对免疫地区,通过采取免疫、监测、扑杀、移动控制等综合防控措施,逐步达到免疫无疫状态;对非免疫地区,或通过免疫无疫区评估验收的地区,强制退出免疫,采取监测、扑杀、移动控制等综合防控措施,逐步达到非免疫无疫状态。对于骆驼、鹿等其他易感动物小反刍兽疫防控工作参照本计划执行。

        谈及落实《计划》的关键措施时,农业部兽医局防疫处处长陈国胜向记者介绍:《计划》明确提出了九项具体举措,一是加强日常防疫管理。指导养羊场(户)、活羊交易市场和屠宰场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定期做好清洗消毒工作,提高生物安全水平。二是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指导免疫地区的养羊场(户)做好羊群免疫工作,对新生羔羊和新补栏羊及时补免,并做好免疫记录,免疫抗体合格率应达到70%以上。三是加强监测预警。根据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切实做好小反刍兽疫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四是加强活羊调运监管。加大活羊调运监管力度,严禁活羊由高风险区向低风险区调运。五是强化应急管理。要严格按照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和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健全应急机制,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六是加强境外疫情防范。加强边境地区防控,建立边境免疫隔离带,切实落实边境巡查、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强化多部门联防联控,形成防控合力,有效防范疫情跨境传播风险。七是加强宣传培训。加强对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小反刍兽疫诊断和防控能力。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广泛宣传小反刍兽疫防控科普知识,增强相关从业人员的防疫意识。八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与FAO、OIE等有关国际组织务实合作,加强双边和多边联防联控,强化信息沟通与交流,共同推进实现全球消灭小反刍兽疫战略目标。九是切实做好评估验收。要按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和无小反刍兽疫区标准要求,细化实化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小反刍兽疫无疫区建设。根据工作进展,分阶段、分区域开展评估验收工作。

        《计划》还在境外疫情防范上,提出了加强边境地区防控,建立边境免疫隔离带,切实落实边境巡查、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在毗邻小反刍兽疫疫情国家的陆地边境县(团场)或沿边境线30公里范围内,对存栏羊只进行免疫,构建边境免疫隔离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