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墨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2014年全省民族工作综述

09.02.2015  09:12
  去年盛夏,在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一座高原机场拔地而起。

  当红原机场迎来一架架航班和内地游客时,不仅绘就了一幅“大九寨+大草原”的阿坝旅游升级版图,也锻造了一条维系各民族团结的连心纽带。

  2014年,是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一年。过去的一年,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强力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民族地区呈现出经济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进步、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政治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强化顶层设计,优先突破关键性基础瓶颈

  去年,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来抓,实行“多予、不取、放活”方针。在产业布局、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作出特殊安排,优先突破关键性基础瓶颈,为各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去年,稻城亚丁机场、阿坝红原机场投入运营,成兰铁路、川藏铁路成都(朝阳湖)至雅安段开工建设,都汶、西攀、雅攀高速相继建成,雅康、汶马高速加快建设。石渠洛须、北川开茂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加快推进并逐步发挥效益。川藏电力联网工程竣工投运,藏区无电地区供电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民族待遇县政策是我省贯彻实施党的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策的补充形式,在全国是一个创举。去年,省政府批准宣汉等7县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至此,全省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的县达16个。

  2014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5年的4.2倍、7.4倍和3.6倍。

   紧扣各族群众需求,民生工作项目化工程化

  去年11月27日,琅琅读书声再次飘荡在康定县木雅祖庆学校。

  短短一个通宵,一排蓝顶白墙的板房学校在刚刚经历地震的塔公草原上矗立起来。

  及时抢通省道211线,震后3小时震中恢复供电,12小时内全部恢复通信……康定地震发生后,5万多名干部职工投入抗震救灾;去年12月15日,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支持康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涉及就业促进、生态修复等14条政策措施,灾区各族群众倍感温暖。

  我省坚持以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把民族团结和谐牢牢建立在民生改善的基础上。省民宗委负责人介绍,去年我省结合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以项目化、工程化手段一个一个地解决民生难题,党和群众的心越连越紧。

  在藏区,我省继续深入实施“六大民生工程计划”,去年投入资金60多亿元,2013年至2014年累计投入115.5亿元。去年藏区新居建设项目建成2万户,在园幼儿净增18%,当年脱贫4.68万人。

  去年,我省出台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和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年投入资金近40亿元,开工建设彝家新寨2万余户,解决近5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着力斩断彝区“穷根”。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营造民族团结和谐氛围

  “加油、加油。”去年初冬,宜宾市多个体育场馆洋溢着热烈祥和的气氛。在四川省第十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2000多名、19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教练员等齐聚一堂,增进交流、加深友谊。

  团结稳定是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过去的一年,我省采取运动会、艺术节等多种有效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

  围绕依法治省,首次完成民族自治地方三个自治州、四个自治县现行法规清理工作,形成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完善方案,得到中央领导同志肯定;依法加强和创新对藏传佛教寺庙的管理;组建38支“藏汉双语联合宣讲团”,小分队式宣讲“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主题,共3320场,覆盖7.75万人。

  创新社会管理举措。去年12月,由我省牵头,西藏、宁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西部七方在蓉签署跨区域联动协作协议,旨在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权益保障和依法管理。这项工作,在全国民族工作系统开创了先河。

  截至去年底,我省已建立152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和10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记者 钟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