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2016年会在成都召开

21.03.2016  08:37
  阳春三月、万象更新。3月16—18日,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业领军人物、社会精英云集蓉城,出席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2016年会,探讨经济焦点、交流行业经验,开展项目合作。

  “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是目前国内商业地产领域具有影响力的行业年度盛会。其规模、层次、影响力,堪称中国商业地产界一大盛事。这样一个重量级盛会选择成都,自然是看中了成都商业地产和楼宇经济的巨大潜力。

  成都,作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近年来全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对外开放加速推进、功能配套持续完善,各项发展指标位居中西部城市前列。响应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区域产业提升的发展要求,成都提出到2020年建成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战略支点城市和国家区域性服务业核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其中,发展楼宇经济则是达成上述目标的重要举措。

  “创新突围、洞见未来”,今年是中国经济双重调整攻坚之年,也是产业转型、发展升级的关键之年。今天的成都,作为国家“西向开放”的前沿阵地,已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时也是国家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勇于创新的城市个性和浓厚的商业底蕴,必将力促楼宇经济再谱新篇。

   聚焦

  成都可以做商业地产样板城市

  这是一场商业地产界的年度盛会——著名房地产专家顾云昌、红星美凯龙集团董事长车建新、万达金融集团总裁曲德君、国华置业董事长房超、印力集团董事长丁力业、麦肯锡全球合伙人陈有钢等国内外商业地产界领军人物相聚一堂,共同探讨楼宇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年,而“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理事长、住建部住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说,其中,去库存有“三大”难题:库存大、分化大、难度大,要解决这“三大”,症结在于要全面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要满足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差异化、服务化这些老百姓的需求。从产品上将过去的大众产品变为小众产品,实现消费者对文化、教育、娱乐、健康、旅游以及养老的需求。

  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永平表示,当前,全国商业地产行业正处于转型创新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分享创新模式、对接创新资源,拨开行业迷雾,重新寻找行业成长新动力。年会之所以选择在成都举办,是因为成都商业地产和楼宇经济在西部乃至全国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希望业界把成都这个商业地产样板城市,当作行业转型创新的实验场,为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成都有什么?北京国华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房超提供了有意思的视角,“面对未来生活方式设计和体验设计,我看到成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我认为成都可以做我们中国商业博物馆。

  今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耳目一新。而在论坛上,房超提出,“工匠精神”同样是当前中国商业地产转变粗放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的“秘钥”。

  那么,“工匠精神”在商业地产中是如何体现的?有一个就在你我身边的案例——成都太古里。房超认为,太古里的成功不是因为简单地做商业,而是因为工匠精神,它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个商家,包括路牌、指示牌都是精心设计的,经历了9年的打造过程。

   底气

  “万亿”成都支撑楼宇经济

  论坛上,大会还向成都颁发了中国楼宇经济发展杰出贡献奖,这是首个针对城市楼宇经济发展的奖项。“经济总量稳定上升,服务经济发展提速是成都楼宇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日益完善的城市功能和交通配套则为增进成都楼宇经济发展强化了内外联系。”谈及本次评奖,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建设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成都近年来全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对外开放加速推进、功能配套持续完善,各项发展指标位居中西部城市前列。

  经济总量稳定上升,成为成都楼宇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2014年,成都迈入“万亿元城市俱乐部”。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孕育着丰富的投资机遇及可观的投资回报。

  服务经济发展提速,成为助推成都楼宇经济发展的动力。服务类企业是楼宇经济发展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而成都服务业发展水平在中西部具有领先地位。从数据上看,成都第三产业GDP占比早已占据“半壁江山”。2014年,成都更提出要建成国际国内知名、高端优势突出的服务业核心城市。

  楼宇经济,是“隐藏”在楼宇中的城市新兴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代表着城市服务经济发展的新高度。近年来,成都高质量楼宇相继呈现、楼宇入驻企业不断增长、企业经营绩效持续提升、楼宇配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以商务写字楼为例,2010年至2014年间,成都商务写字楼年均净吸纳量由约10万平方米增长至29万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3%。

  成都楼宇经济的有序发展不仅表现在入驻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企业的良好经营和逐步发展壮大也是重要的衡量维度。

  数据说话——2014年,成都市场主体注册资本总额由8310亿元增长至2134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6.9%。从2011年至2013年,成都亿元内资企业由1332家增长为2072家,亿元外资企业由170家增长为261家,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24.7%和23.9%。

  目前,成都纳税亿元以上楼宇超过22栋,广泛分布于成都中心城区,亿元楼宇作为楼宇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势必持续推动成都楼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潜力

  集聚区架构出广阔空间

  在未来成都“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的架构下,楼宇经济无疑将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将以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为依据,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优化区、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现代农业区、都市生态涵养区、都市生态管控区五大主体功能区,推进城市形态由单中心城市向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为特征的大都市区转型,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转变,努力构建大都市区发展格局。

  在这一总体框架下,成都市启动了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产城一体、四态合一”理念,以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为重点,规划各集聚区空间范围和主体功能,出台了《成都市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在全市确定了32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将集聚区作为发展楼宇经济,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建设的主阵地,着力构建空间布局合理、业态高端复合、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集聚区产业发展体系。

  规划总体构架了成都市域范围内“双核、十一副、十九片”的集聚区空间布局。“双核”包括城市核心集聚区(由春熙路、东大街、人民南路沿线、骡马市片区组成)和秦皇寺集聚区。“十一副”包括北部新城、金沙、红牌楼、新成华大道、大源、金融城等11个城市副中心级集聚区。“十九片”包括荷花池、金府、西部新城、新南天地等19个城市片区级集聚区。

  同时,根据近期出台的《成都市服务业发展2025规划》,成都服务业发展将走创新、融合、开放、集聚、高端的发展路径,并重点完成强化“成都服务”核心功能、强化“成都服务”产业支撑、强化“成都服务”承载能力和强化“成都服务”改革创新四大任务。实施路径上,成都将加快实施国际购物天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门户枢纽、“创业天府”、国际会展名城、文化创意名城、国际赛事名城、“互联网+”、金融创新十大行动计划。(张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