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聚焦“三个一线” 强化脱贫攻坚组织保障

15.08.2018  20:10

 

平武县坚持工作向脱贫一线聚焦、资源向脱贫一线聚集、力量向脱贫一线聚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集结“精兵强将”,在脱贫一线锤炼过硬干部队伍。紧扣脱贫攻坚战略行动排兵布阵,坚持在脱贫一线建立“赛场选马”式干部培养选拔链条。 一是配强乡镇“好班子”。 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对抓党建促脱贫工作表现一般的干部及时谈话诫勉,不在状态的及时调整,工作不力的坚决召回。严格落实贫困村不脱贫,乡镇党政正职不调整等相关政策。在县级部门选派16名优秀年轻科级干部,到乡镇班子挂职。在全县范围内择优选派7名科级干部、7名一般干部,到汛期受灾最严重的南坝镇深度贫困村开展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工作。每年拿出一定名额,调任脱贫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事业干部到乡镇任职。 二是牵好关键“牛鼻子”。 聚焦选派重点,牵牢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这个“牛鼻子”,全覆盖开展第一书记研判,用好《平武县加强驻村帮扶工作的十九条硬措施》,严格实行脱贫攻坚“双70%”工作制度,分层级制定驻村扶贫工作组责任清单,加强日常监管和工作指导。落实好第一书记人身意外保险、驻村工作经费、体检、带薪休假等政策待遇。 三是培育基层“好苗子”。 鲜明“围绕脱贫育干部、育好干部促脱贫”导向,建立扶贫干部培养机制。采取行业部门培训、党校主体班培训、中心工作系列培训和上级调训四轮并驱模式,切实抓好“8590蹲苗工程”“百名好书记培养引领计划”等干部人才培养工程,选派干部赴发达地区、省直部门、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启迪思维、提升能力。

二、立足“固本强基”,在脱贫一线夯实基层基础。鲜明大抓基层导向,着力建强基层组织,为脱贫攻坚建设坚强前哨和坚固堡垒。 一是党性教育“强筋骨”。 实施“党性熔炉”工程、党员队伍“细胞再造”工程,全面推行“三统三定”规范“三会一课”,推进组织生活规范化,落实发展党员全程预警制度,提升党员素质。实施民族地区党员“分类教育”管理,通过评星定级和设岗定责,调动党员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支持农村党员领办创办产业基地、农民合作社等,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强化致富带富牵引力。 二是建强组织“筑堡垒”。 实施支部建设“先锋领航”工程,深化“三分类三升级”活动,深入研判村两委班子,采取统筹选派支部书记、城乡党组织结对等方式,调整软班子弱干部,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开展“凝聚群众”行动,培育“‘五双五化’助推乡风文明”“乡村振兴能人建设计划”等党建品牌,建立村规民约体系、道德评价体系、乡风监督体系“三大体系”,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 三是真抓实训“提能力”。 实施党员干部“头雁孵化”工程,通过“走出去”加“请进来”的方式,集中培训村“两委”干部,对优秀后备干部开展试岗锻炼。在各乡镇建立青年人才党支部,由乡镇直接管理培养村组后备干部、优秀青年农民党员,提升其综合能力。开展“双带双富”“强村带弱村”活动,广泛推行“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产业帮扶模式,推广“四四二制”“三三制”“强村带弱村”等符合平武实际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示范效应。

三、坚持“外引内培”,在脱贫一线打造人才高地。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优化人才待遇和服务,在脱贫一线集聚智力、助推脱贫 。一是专业人才“对口帮”。 统筹实施“人才扶贫行动计划”,选派农业、医疗、金融、教育、法律等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参与,做好农民夜校讲学、送诊上门、送学上门、本土名师带徒等工作。充分利用浙江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加强教育、医疗等领域合作,开展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 二是扶贫人才“一线培”。 紧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大力实施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脱贫之星培育计划,加大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和农村本土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设置人才服务脱贫攻坚专项资助项目,建强“土专家”“田秀才”创业支撑平台,聚焦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特色种养殖、民俗文化,充分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正向激励作用,支持人才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领域有所作为。 三是外来人才“柔性引”。 依托“1+X”人才政策体系,以扶贫产业项目为牵引,深化与西南民族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校地合作关系,利用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建立人才支援机制。加强与周边县市区交流合作,围绕雪宝顶旅游生态圈建设,加强与九寨沟、松潘特色人才交流互换。实施“内有+外延”双聚力工程,注重对平武籍本土人才的回引与使用,采取政策激励、亲情招商、创业恳谈等有效措施,着力推动“人才、创业、智力、资金”四返乡,服务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