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贫困村民 搬来幸福生活

24.07.2016  00:04

 

搬离穷窝,住上新房,培育产业——

□刘静 杜强 特约通讯员 张超

院子精致、布局合理,人居住房和畜禽圈舍分离;干净明亮的客厅,配以新式的厨房、厕所……这是近日笔者在平昌县江口镇牌坊村看到的易地搬迁贫困户曾永才老人的新家。今年以来,平昌县有597户同曾永才老人一样的建卡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新居。

在精准脱贫中,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县的平昌,因户施策,让地处偏远、生存条件恶劣的村民,采取“集中安置”和“插花安置”两种形式,搬离了原先居住的地方,配套基础设施、培育产业、扩大就业,让建卡贫困户易地搬迁搬出了幸福生活。

改善住居搬迁百姓住上好房子

曾永才家原本在深山沟里,生存环境恶劣,10多年前一场大雨冲垮了房屋,他便带着妻子外出务工。漂泊多年钱没攒下,一家人去年回家只能借住在邻居家。精准识别掌握到他家情况,为他争取到帮扶资金,易地搬迁到牌坊村,建起了新房。

同曾永才的新居布局一样,牌坊村在新居建设和改建中实行了“五改”,即改厨、改厕、改圈、改院、改布局,提升人居环境。“十三五”期间,平昌县紧盯脱贫“靶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融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改变了住居环境,享受到了便捷的公共服务。

沿着涵水镇禅林—西兴镇皇家山洁净宽阔的沥青路前行,到白衣镇蒿坪村,一座座富有川东北特色的“乡间别墅”点缀在青山绿水间。

山村变美了,房子变大了,村里还有休闲广场、文化屋等。连户路通了,小车可以直接开到门口。”谈起村子去冬今夏以来的变化,村民刘国宪说,他原来的家,做啥都不方便,吃个水要跑2里多路才挑得到,“如今,这一切的不便都结束了。

该县结合皇家山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禅林——皇家山旅游通道,打造乡村旅游节点,建设“巴山新居”聚居点,刘国宪一家易地搬迁到了新村。这里水、电、通讯及医疗卫生、便民店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目前,蒿坪村共有23户地处偏远、生存条件恶劣的村民,同刘国宪家一样搬到了新村居住。

培育产业搬迁百姓过上好日子

搬离原先居住的地方,土地远了,贫困户的生产咋搞呢?

安居了才能乐业!”曾永才乐呵呵地说,“我在房屋前后栽植了100株蜜柚发展庭院经济,两三年后就是100多株‘摇钱树’了。

而其他易地搬迁群众,也根据自家条件选择了不同的脱贫产业。贫困户何仕勇整理了房前屋后的16亩坡地,种上了近1000株花椒;贫困户黄江民建起了微禽园,利用房后的林地,养殖起了300多只土鸡……

我们主要在‘五小’庭院经济上做文章。”蒿坪村村支书刘国恒介绍,搬迁户远的,土地流转给业主规模发展产业;近的,土地用来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禽园、小药园、小鱼池“五小”庭院经济。仅小果园,村里就发展起了41户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水蜜桃种植户,户栽植不少于1亩。

五小”庭院经济规模小、产品少,“一车不够拉、一背又背不完”,抗市场的风险能力也较低。如何防止“市场打喷嚏、‘五小’经济得重病”现象发生呢?平昌县采取“能人带动+抱团发展”模式,在回引创业大业主的带动下,针对不同的“”经济组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对接市场。“单家农户是‘小’经济,但在整个村,甚至在一个片区同类种养业抱团起来,这就做成了大产业,垫起了脱贫的底气。”县政府办派驻蒿坪村的 “第一书记”何昌平说。

据了解,为把“”经济做成大产业,平昌县规模发展起优质富硒茶叶基地11万亩,建成4个茶叶万亩示范区;建设生态水产养殖基地4万亩、莲藕种植基地8万亩;在四大区域8个中药材种植乡镇规模发展中药材7.32万亩;同时,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推进核桃、花椒栽植,建核桃基地5万亩、花椒基地10.13万亩,建花椒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力争到今年底全县茶叶突破15万亩,核桃突破8万亩,花椒突破20万亩,巴药突破10万亩,建成水产专业村5个、优质莲藕生产基地1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