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纵深推进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纪实

08.08.2014  14:23

  自2011年正式启动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以来,平昌县紧紧围绕打造“西南水乡、生态平昌”的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暨休闲农业示范县”、“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县内已命名的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园区、生态家园等达500余个。

   十大工程以点带面全域推进

 

  “近年来,我们立足县情实际,科学制订创建方案,实施‘十大工程’,以点带面、以城带乡全域推进,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发展。”平昌县环保局办公室主任杨先全告诉记者。

 

  该县实施“环保前置许可”工程,坚持所有新建项目先过环评关,提高企业入园门槛,禁止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入园;实施“蓝天”工程。制订《城区扬尘污染控制办法》,对建筑扬尘、锅炉排尘、道路扬尘等污染进行严格控制;实施“碧水”工程。对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进行划定立碑保护,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实施“宁静”工程。严格控制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社会噪声污染;实施“全民造绿”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建成环城路、伯坚广场、孔子广场、佛头山森林公园等多处园林景观工程;实施“风貌塑造”工程。引进四川荣新集团对15万平方米旧城区实施整体打造,投资3.6亿元完成城市西出口、北出口、信义大道、汉王庙大道、新华街、新北街、金佛花园片区集中打造,投资6800万元建设“百里翠竹长廊”、“佛头山文化产业园”等工程;实施“特色农业”工程。建成蔬菜基地6.5万亩、5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茶叶基地4万亩、核桃基地2万亩、水产养殖基地7万亩;实施“旅游产业”工程。完善“一乡两园三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实施“垃圾处置”工程。投资4000余万元的县城垃圾处理场已经投入使用,日处理生活垃圾200余吨,农村新建成垃圾池7500个;实施“环保能力建设”工程。强化环保队伍建设,提升环保工作能力。

 

   四个变化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生态县建设,平昌经济发展方式明显变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三次产业各占比重不断得到优化;生态保护状况明显变化。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2%,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2%;农村环境面貌明显变化。以“巴山新居”建设为契机,建设新村聚居点293个,高标准、高起点打造了以驷马水乡、元山中岭、五木南天门、运动公园等为代表的特色亮点村;城乡综合环境质量明显变化。大力实施生态家园保护行动,投资12.6亿元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6.9万亩,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三种观念营造创建良好氛围

 

  “在生态县创建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务实的创建观”三种观念,构筑生态建设的‘思想屏障’,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杨先全说。

 

  该县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引导所有招商企业进入园区发展,避免“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的现象,形成了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纳入各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考核体系,严格实行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把“保护绿水青山,就是最大的政绩”作为环保工作始终恪守的“政绩观”;为推动创建工作,该县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挂包、部门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督查督办,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位。全县上下形成了抓生态、保生态、创生态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