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巴山新居+”开启农民幸福梦

23.07.2015  10:50

近年来,平昌县以扶贫攻坚为统揽,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实施“‘巴山新居’+农村新型社区+特色产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走出了一条“三农”发展新路径。今年1至6月,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0元,同比增长14.1%。

 

住上新房畅享服务新型社区赢来百姓赞

 

没想到这辈子住上了‘小洋楼’,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元山镇中岭村村民罗国祥乐呵呵地说。仲夏午后,天气十分酷热。罗国祥和老伴坐在凉爽的客厅里,观看着电视播放的娱乐节目。

 

2011年,中岭村启动“巴山新居+”建设,罗国祥自筹15万元,政府补贴2万元,以统规统建的形式在聚居点建新房。不到半年,罗国祥就从山沟破旧的土坯房搬进一楼一底的“小洋楼”。

 

近年来,平昌县按照“新建、改造、保护”三种模式建“巴山新居+”聚居点,配套建设农村廉租房,新居户户建“微田园”。同步实施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打造村民聚居、宜居、乐居环境。目前,该县建成中心村15个、聚居点422个,土坯房改造6.62万户,巴山新居6.22万户。

 

出门走水泥路,赶集坐公交车,办事在家门口,很方便。”罗国祥很满意这种贴心的服务。晚饭后,老伴加入了“坝坝舞”队伍,罗国祥带上孙子荡秋千、玩木马,一家人其乐融融。

 

如何加强聚居点管理与服务?平昌县把一个或几个相邻聚居点有机组成农村新型社区,推行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和“一长四员”(村民自主推选协会会长以及卫生保洁员、绿化管理员、治安安全员、水电管理员)管护机制。开展“幸福美丽家庭”评选、“法律七进”等活动,打造平安和谐幸福社区。在社区同步建设“1+N”党建综合体,将县、乡镇民生服务窗口前移到社区,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农村便民服务站。

 

流转土地就近务工产业园区村民赚钱忙

 

7月14日清晨,青凤镇龙井村巴药种植基地,10来名村民忙着为芍药除草施肥。“不要小瞧务工收入,一月下来有2000多元呢。”垄上除草的村民何名育介绍说,自家流转土地4亩,一年租金2000元,自种丹参1亩多,收入很可观。

 

去年,青凤镇引进巴平药业公司,在龙井村、红宝村流转土地5000亩,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除吸纳村民就近务工外,还辐射带动村民自种丹参、红参、当归1500亩。

 

近年来,平昌县坚持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围绕“基地、市场、品牌、技术”做文章,走龙头企业+园区(基地)+农户的路子,突出发展畜牧、茶叶、巴药、核桃等特色产业。招引陕西、雅安等地企业建成云台-青凤-鹿鸣现代茶业科技示范园,带动全县建成茶园10万亩;招引药材企业在青凤、石垭、板庙等乡镇建设巴药生产园,带动全县栽植药材7万亩;招引企业在高峰、大寨、六门等乡镇建核桃基地5万亩,在泥龙、土兴等乡镇建设水产基地7万亩。依托广东温氏集团新建规模养殖小区14个,带动养殖农户2.8万户;依托成都翼展公司发展有机蔬菜3.5万亩。

 

同时,大力实施“回引创业”工程,围绕特色产业开展区域招商。今年,“回引”创办实体180个,新培育龙头企业7家、农民专合社42家、家庭农场20个、专业大户130户。吸纳1.8万个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务工。

 

办农家乐卖土特产旅游景区农民腰包鼓

 

这几天,灵山镇民意村“巴灵客栈”农家乐一派繁忙,老板李海忙着采购土鸡、生态鱼、野生松菌等土特产,为荷花节而来的游客准备食谱。

 

开农家乐,去年赚了近20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几倍。”李海坦言,“昔日穷山沟里的庄稼汉吃上了旅游饭。”自从巴灵台景区晋级国家AAAA级景区后,旅游观光的人络绎不绝,给景区农民带来商机。星级农家乐如雨后春笋,搁置在“阁楼”里的土特产和山肴野蔌随着游客走出了山门。

 

近年来,平昌县坚持农旅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特色园区+巴山新居+森林通道+乡村旅游”的新业态。按照“全域旅游、全域景区”的理念,用景区标准建园区,用景点特色建新村,打造水乡、生态、红色、文化四张旅游品牌,逐步构建“一乡两园三线”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目前,该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建成特色景区12个、国家级旅游景区4个。

 

坚持抓旅游促扶贫,通过乡村旅游带动餐饮、运输、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在新村聚居点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创业。全县发展农家乐176家,从业人员户均增收2.5万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77万人次,旅游收入15.24亿元,乡村旅游成了农民的致富产业。(巴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