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农村“路网”托起农家幸福生活梦

15.12.2014  13:22

        □周彦雄张立祥 张超

        12月8日天刚亮,家住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村民罗国祥便带着两口袋山货在家门口乘上农村公交车,赶往30公里外的县城农贸市场。“现在交通方便,农产品走进城市市场容易多了。”罗国祥很满足这样的生活:既能种庄稼,又能走乡串村做点小本生意。
    2012年来,平昌县探索实施特困山区农村公路发展新路,强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着力优化农村道路交通环境。如今,条条畅达美丽的公路穿行在苍山翠绿之间,环绕在农村庭前院后,促进了县域经济良好发展,托起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梦。
路网”升级百姓行路不再难
    “小车能开到家门口,走哪很方便。”12月4日,从北京开车回家探亲的土兴镇村民王勇感慨不已,“以前,车子只能停放在街上,步行两个多小时才到老家。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3年前平昌农村公路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县道老油路,超期服役,路面破损,通行极为困难。
    “要想致富,先得修路。”2012年来,平昌县抢抓国家加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力度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的作用,采取多种渠道,盘活城乡资源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累计投入41.5亿元,新、改建公路2226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830公里,绿化公路2100公里,新建58个农村客运招呼站。目前,全县乡乡通水泥(油)路,90%的村通水泥路,100%的乡镇、45%的村通客运。
    如何提高公路建设和后期管护质量?该县创新过程监管机制,推行项目“双业主”制(交通部门和辖区乡镇共同当业主),开展比质量、比进度、比安全、比机制、创优质工程的“四比一创”活动,邀请“两代表一委员”跟踪督查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推行农村公路管养网格化,实现了“有路必养、有路必管”,采取路政卸载、交警扣分双重措施,常态开展多部门联动治超,最大限度保护公路完好和畅通。整合城乡客运资源和市场,建立资源共享、便捷利民、安全有序的城乡客运体系。
    2013年底,巴达高速公路开通,预计2015年底巴达铁路投入运行,平昌打开了通向外界的“山门”,形成了内畅外达的交通枢纽,山区“行路难”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
依托“路网”产业发展劲头足
    “吃上旅游饭,以前压根没想到。”来新村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驷马水乡徐记农家乐老板忙里忙外地招呼着客人,满脸笑容。这几年,农家乐生意一直不错,日子越过越红火,徐老板打心里高兴。
    近年来,平昌县坚持把农村公路作为统筹城乡的纽带和乡村旅游的精品走廊进行建设,推进道路建设“进园区、进景区、进新村”,直接带动20个乡镇完成场镇风貌改造,辐射带动全县建成178个聚居点、2.5万户巴山新居。
    依托便利的农村公路,平昌县打造出了驷马─得胜─五木─灵山─元山、双滩库区─喜神─牛角坑─云台、西兴─皇家山─友谊水库三条乡村旅游环线,发展起了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跻身为 “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成为农家致富产业。
    农村公路路网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驷马镇建起了连接元峰村、革新村的联网农村公路,平昌县招商引进四川同利集团建成的元峰省级农业科技依靠核心示范区蔬菜苗木种植的理念示范、技术示范、市场示范,带动周边5个乡镇、26个村、1.3万户建成商品蔬菜基地3.5万亩。平昌县依托便利的农村公路网络,引进60万吨清洁能源和全省首家摩托车制造等项目落户;元山镇招商引进浙江温氏集团发展5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成都翼展发展2万亩富晒蔬菜基地,直接带动受益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真正实现了道路建设到哪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群众就致富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