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驻村扶贫贵在持之以恒

28.07.2014  10:25

  我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全面启动。记者7月17日从省扶贫移民局获悉,《四川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日前由省直机关工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方案》明确,驻村工作组对贫困村分期分批次实现全覆盖,为精准扶贫建好“滴灌管道”。(7月18日,《四川日报》)

  《方案》明确,到2020年,凡当年安排扶贫项目或重点民生工程的贫困村要全部安排驻村工作组,使扶贫攻坚下沉到村,扶持到户,贫困人口直接受益,贫困村不脱贫,扶贫对象不达标,工作组不撤出。每个驻村工作组由3—4人组成,每批次派驻时间原则上不得低于2年,由派驻县(市、区)党委、政府根据贫困村的情况负责组建,人员统一安排、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考评。

  自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许多人脱离了贫困线、走上了致富之路。与三十年前相比较,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的小康社会已基本建成;但是,我们应清楚的看到,如今依旧还有部分贫困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等方面的影响,造成生产力低下,目前依旧处于贫困线。

  习近平总书记说:“干部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使贫困地区不断得到实惠。”这句话可以说是说到了我们党员干部走群众路线的所需做的一大重点工作,那就是:加快困难群众的脱贫致富工作。

  回顾近十年的扶贫救困的工作,笔者觉得,这项工作做的好,的确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善事。特别是驻村干部进农家门、吃农家饭、睡农家炕、办农家事,和贫困群众们真情沟通坦诚相待交朋友,使扶贫工作得到了有的放矢,但在扶贫救困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是不要伤了群众的自尊。扶贫时,不要期待回报。某些媒体的不切实际报道,过分的讲究“场面”,名誉观念做怪,往往会不经意间将扶贫工作变味,搞得像是一种“为扶贫而扶贫”的“形式”,这样会造成“”的人,“”的人都不舒服。

  二是驻村扶贫要持之以恒。许多地方的经验证明,同样的资金,同样的物资,同样的扶贫帮困行动,效果往往会大不一样。它们的差异就在于在实际工作中,是认真还是敷衍,是细致还是粗糙,是深入基层还是浮在表面,是真抓实干还是敷衍了事,是一阵风还是持之以恒。因此,要让“一户一干部”活动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必须坚决摒弃“形式主义”、“花架子”作风,真正走进贫困地区,真正走进弱势群体,真正走进每一户困难家庭,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困难具体帮助,既解燃眉之急,又找致富之路。

  三是要做到物质精神两不误。既要注意物质资助,又要注意思想精神方面的帮助。很多贫困群众由于多种原因有自卑情绪,甚至有对他人或是社会不满的情绪,作为扶贫干部,要鼓励他们大胆的融入社会,积极的面对未来,做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资金帮助与智力支持相结合,让广大贫困户能在此次活动中真正得到实惠,真正改变贫困现状,真真切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干部驻村扶贫救困犹如春风拂面,是社会和谐、人性回归的表现。但也需注意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同时,也可能被(刺)扎伤。当扶贫工作不被某些群众接受、理解时,干部要用诚意、用真心感化群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扶贫工作贵在行动,贵在坚持,贵在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