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班】百舸争流敢为先 勇立潮头开新局

21.02.2023  16:59


百舸争流敢为先     勇立潮头开新局

—— 论学校春季领导干部学习班总结讲话

党委宣传部  蒋道平


在2月18日学校2023年春季学期领导干部学习班总结会上,校长黄琦作了题为《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深化内涵式发展模式,凝心聚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总结讲话报告,全面客观分析了学校当前面临的困难、挑战和机遇,系统提出了加快推进学校内涵式特色发展的创新理念、基本原则、有效模式和路径举措。 

黄琦指出,在几个月的全面走访调研、参加“比学赶超”主题实践活动宣讲会、主持召开各类座谈会、出席各类学术活动、与中层干部和一线老师交流座谈的基础上,对于学校整体情况有了直观了解,学校发展建设所取得的突出成绩有目共睹,获得了社会各界高度认可。今天我们不谈成绩,重点分析问题,找准差距,找到解决办法。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学校在新的起点上,怎样进一步夯实传统优势、激活新兴动能,实现快速特色发展。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迫切回答的重大问题。总结讲话报告站高谋远、透彻深刻、内容丰富。从学校当前面临的困难、挑战和机遇“三个维度”、推进学校内涵式特色发展的“三个突出”、学校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三个重塑”,为学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指明了行动方向。

三个维度: 学校当前面临的困难、挑战和机遇

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在实现高质量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多瓶颈问题亟待破解。黄琦指出,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之后,高教资源不断向“双一流”高效倾斜,而我校两次与国家“双一流”失之交臂,失去了诸多机会和资源。需要我们从困难、挑战和机遇三个维度加以分析。

我们当前面临的哪些主要困难?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宏观发展方面, 学校能够获得支持的资源和我们追求事业的高标准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与学校高速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科研形态和师资队伍攻坚能力与执行力尚未成型。 学科建设方面, 长期形成的学科和行政资源不对应的局面限制了学科生态体系建设;省部级平台数量虽然不少,但高能级的成果不够突出,平台未能充分发挥凝聚团队和大成果产出的作用;学科面涉及较宽,但高水平特色学科不突出,传统优势正在削弱。 人才培养方面, 人才培养的西南科大特色需要进一步凝练;研究生规模较小,增长速度低于同类学校;本科规模过大、成教规模更大,不利于内涵式发展;生源质量下滑厉害;只教学不搞科研教师比例过大;毕业生在社会管理、科学研究、经济活动等领域的影响力还不够;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不高。 师资队伍方面, 高端人才匮乏;主动型人才引进模式尚未起步;面临成都等城市虹吸效应的人才稳定压力巨大;缺乏高潜力人才成长的平台。 科学研究方面 ,科研经费体量不足以支撑学校发展;缺乏标志性科研成果,国家级奖励亟待突破;在国家级基金中的表现不佳;在与合作单位的合作中多处于下游位置,主动发起科学计划、主持重大科技项目匮乏。 对外合作方面, 高水平国际交流不活跃,需要进一步走深走实;与龙头企业的稳定合作不够;对地方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不够。

黄琦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随着“一带一路” 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在川叠加,四川正加快融入世界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对于高等教育和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绵阳地处“双西三角”和成渝绵 “创新金三角”的黄金一角,正积极创建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和成渝副中心。将西南科大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既是绵阳科技城补齐高等教育短板的紧迫要求,也是补充完善科技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力举措,更是加快促进绵阳科技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学校承载了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的重要使命,这已是不争事实。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在变化中觅得先机,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个突出:重点提升、质量聚焦,加快推进学校内涵式特色发展

黄琦指出,学校要以学科为龙头,深入研究学科的核心指标体系,加快凝练整合和学科交叉融合,发挥全校资源禀赋,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势的过程中培育出特色学科,进而实现异军突起和一流学科的突破。

一是 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人才培养是一所大学的核心使命、是一所大学安身立命的本钱、是一所好大学的价值坚守和不断跨越的自我追求。大学所有功能都根植于人才培养这一基本功能,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贡献社会的首要形式,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功能,必须始终坚守育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从21世纪的人才培养要求来看, 知识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注重创新能力、注重应变能力、注重自我发展能力的要求,涵盖学习、创新、合作、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立体视角,这自然要求大学不断更新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来看, 包括在校学生和毕业生成长的质量。对于在校生而言,学生质量主要是在各类竞争性比选中的表现,学校在大学生竞赛中的排名能排到50名左右,说明学校在创新创业领域具有较好的基础,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最新动向,保持在该领域的优势。 还有几个基础性的指标非常重要,如就业率、特别是深造率和国际交流的比例, 等等。对于毕业生的质量,需要长期关注和评估毕业生的成长发展,从最基础的各行业中中高层骨干占比指标,到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大贡献、在重要岗位上服务的知名校友。我们学校广大毕业生广泛的影响力、强大的凝聚力和独特的西南科大精神气质,是构筑学校声誉的基石。

如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首要是把好入口关,即提高生源质量。优质生源成为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的不竭源泉。主动出击,做好招生宣传、扩大优质生源,已成当务之急。另外就是要花大力气提高教师工作的质量,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热爱教育事业这些都是广大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还需要认真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新的人际关系环境中如何提升师生互动效率、新的科技渗透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支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催生教学名师、培育重大教育教学成果,形成“成果导向、持续提升”的研究型教学氛围。

二是 突出学术研究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回顾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把科学研究作为核心任务。当前,我校处于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关键期,需要实现思想观念、发展模式和组织结构等一系列要素的根本性转变,特别是要唤起广大老师和干部的“主体觉醒”。打造面向“大项目、大团队、大成果”的科研团队,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有组织科研”和个人兴趣探索的有机结合,让每一位西南科大的师生员工都成为学校事业的推动者和执行者,增强学校师生服务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承载力和在国际国内舞台的竞争力。

黄琦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和演进可以分为: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智能社会(人类社会-物理空间-信息空间深度融合),对应的科学研究手段分别是:思辨、思辨+实验、数据获取+计算、到现在更加注重大数据融合。从科学发展的进程来看,基础理论的突破逐步放缓,尤其是基本粒子这些微观领域的突破难度越来越大、进程越来越缓慢,但外延的探索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力度越来越大,科学研究的重点从“是什么”转向到“能用来实现什么”。研究人员应着重培养、提高学习能力,调整自己知识结构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层层转型与递进。要完成这些任务,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不够的,需要打破个人单打独斗的科研组织模式,在学校层面推动形成强强联合的科研团队。

三是 突出高水平人才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质量。 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国际国内竞争中占据优势。学校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着力克服地缘劣势,努力改变高端人才承载力薄弱的局面。全校上下要深入研究人才成长规律,建立成就人才的事业、打造造就人才的平台,下大力气克服目前引才育才方面的一些惯性思维,在人才支持、人才申报、人才引进等实践中尽快抓出成效。具体来说,就是要彻底改变“姜太公钓鱼”式的引才模式,主动出击,以超常规的措施吸收更多优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在育才方面,关键是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多元的激励机制,形成更加有利于高水平人才和高质量成果产出的环境氛围。

提到人才建设,我想特别强调下战略领军人才和管理服务两方面的人才。战略人才是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是重大创新中的“关键少数”,发挥着前瞻引领作用。因此,人才队伍建设首要任务在于推进战略人才力量梯队建设,引进和培养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攻关创新团队,充分发挥重要人才的辐射作用,拓展朋友圈,助力人才高地建设。

学校的干部队伍要在“想法-方法-办法-章法”上下苦功夫,形成“谋事有想法、干事有章法、解决问题有方法、攻坚克难有办法”的管理服务局面。作为一个单位的干部,要从学校事业追求的角度、从广大教师个人追求的角度提出适合本单位当前和长远追求的目标,引领广大教职工团结奋进、形成发展合力。“想法”是目标、点子,“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办法”则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强调理性思考,而“办法”强调实际操作,是谋和术的关系,所谓“谋无术则成事难,术无谋则必败”。当然,我们必须有“章法”,要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节奏、规矩,并能够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三个重塑 :推动 高质量发展 的强大引擎与有效路径

黄琦指出,推动学校中长期高质量发展,要重塑人才培养、对外合作、管理服务体系。只有基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重塑这三个体系,才能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和基本保障。

一要 重塑人才培养体系,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牵引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大学水平、形成大学声望、确立大学地位、决定大学未来的关键,也是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最近在风头上的科技创新产品ChatGPT,大家在赞叹其超乎想象的强大功能的同时,也吐槽其老板是从大学退学后成功的,结合前面的几位科技大佬都具有“退学”的标签,高等教育领域面临信任危机。我们要深入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培养人?不断与时偕行,锤炼、继承和弘扬学校的大学精神、使命、愿景等核心价值。

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目标,进一步思考我校培养人才的特色和素质,体现西南科大精神谱系的基础知识是什么、专业能力是什么、综合素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国际视野。今年是教学评估年,也是我们反思和总结凝练人才培养得失的绝佳时机,教务部门和评估中心牵头、各学院结合自身传统和学科发展趋势,总结凝练学校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措施,优化培养方案,推动适应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教学理念重塑、教学内容重组、教学评价重构和教学模式重整,形成独具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要 重塑对外合作体系,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随着疫情的结束,各行各业蓄势待发;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绵阳科技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迈步启航,这些机遇为我校重启高质量国内外合作创造了千载难逢的优越条件,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抢抓发展机遇,把扎根绵阳、扎根巴蜀、扎根西部转化为资源优势、战略优势、机遇优势,将“四个服务”具体落实到国家和地方的战略需求,为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战略部署提供更大支撑,推动服务国家战略与学校自身发展的有机结合、共融共进。这也是学校当前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路径。

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新的起点上重新思考和构建学校对外合作体系: 重塑学校全球合作网络 ,将国际合作与国内合作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国际合作成为办学的有力支撑; 重塑区域合作体系 ,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扮演新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中心、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智力支柱等多重角色,将学校打造成城市的知识中心、学术智库和创新源头; 重塑校友合作网络, 增强学校和校友的互动互助,充分发挥100万校友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重塑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体系 ,深化四维共建体系,引导各学科构建与该领域龙头企业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高校的创新策源地作用,增强我校在其中的戏份,利用科技城的特殊地位,吸引更多高水平高校来绵与我校开展实质性合作。

三要 重塑管理服务体系,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毛主席说过:“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就是能否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导干部要牢记管理的宗旨是服务、服务需要持续研究,坚持不懈地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以主人公精神、以卓越的服务参与学校各项工作,打造“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品牌。要优化和重塑职能体系,建立分工明确、通力合作、攻坚克难、引领超越的管理服务队伍,彻底改变简单上传下达、简单完成交办任务、躺平式的管理服务模式。要探索实施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差异化服务和智能化服务实践,建立“目标有任务、任务有细节、细节有过程、过程有追踪”的层层递进、科学完整的管理服务体系。

黄琦最后强调:西南科大一代代人辛勤耕耘、艰苦创业,开辟了一条共建共享区域优势资源、快速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学特色发展之路,到今天,接力棒交到了我们的手上,我们现在目标非常明确,任务非常清晰,如何把这一张张蓝图和一个个榜单变为现实,把愿景变为实景,直接关系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成败,也关系我们每位师生的切身利益。他号召:让我们拿出 挑大梁的担当、涉深水的勇气、打硬仗的决心和唱主角的信心,以负重致远的使命感、以时不我待的危机感、以功成不必有我的责任感、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荣誉感,勇立潮头、勇扛重担, 突破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出一条西南科大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为社会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推出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成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顾倩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