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包带,精准扶贫

01.09.2014  11:10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成败在干部。干部自身思想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对抓好扶贫攻坚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光说不练假把式。要让群众信服、拥护并乐意接受干部的扶贫建议,必须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扶贫帮困,让干部先学先行。利州区有城乡困难群众5.5万人,宝电、紫电库区移民1.7万余人。该区以“三千干部包万户,带领群众奔小康”活动为载体,建立覆盖全员全域的干部包带机制,在精准扶贫中培养、锻炼和选拔干部,实现干部人人懂扶贫、会扶贫、能扶贫、愿扶贫,为精确滴灌提供可靠“管道”。

精准识别,定对象。按照2013年人均纯收入2730元不变价的标准,开展“三议两查两公示”,即:经村民代表提议、“两委”会商议提出初步扶贫对象后,由区扶贫移民局牵头,组织村组干部和扶贫包带干部入户开展两轮调查,张榜公示扶贫对象、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然后交村民会议决议,建立三级台账,锁定扶贫包带对象,一年一评定,张榜公示,当年因病因灾返贫的按程序予以纳入,对包带成效明显,增收幅度大的贫困户实行退出机制。

精准规划,定项目。改变扶贫“摊大饼”,利州区引入市场资本管理理念,以项目承载扶贫资金,将扶贫工作内化为包带干部和特困群众的自发行为,做到既扶贫,又扶志。一是大项目促大扶贫。采取“先下后上、上下结合、条块互通”,为每户扶贫包带对象量身订制脱贫计划。区级“定规划”、“定盘子”,公布扶贫资金的金额及使用范围、程序。扶贫包带干部和包带户商议制定子规划,参与项目竞争,入选者纳入村、乡镇、部门、区总体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经费。二是专设了扶贫资金。区财政每年预算600万元,按每户3000元标准补助2000户,三年惠及全部包带贫困户。制定了《特惠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有发展能力和意愿,在包带干部和村组干部的有效参与下制定了产业规划的特困户,均可申请。产业规划和资金用途说明经包带干部、村负责人和乡镇分管三方评审同意,然后通过的由乡镇财政发放到户。三是注重项目后期监管。区监察、财政、扶贫移民部门和村民代表跟踪监管。除此之外,农口项目资金帮扶单位支援的资金,按规定可以到户的同样补助到户,用于贫困包带户的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

精准目标,定任务。包带“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变样,三年脱贫奔小康”;不脱贫,不脱钩。县级干部包5户,涵盖建卡贫困户、经济发展重点户、和谐稳定户三类对象,科级干部包2至4户,一般干部包1至3户,每年每位包带干部为包带户办2件以上实事。区委常委家访包带户全年不少于20天,普通干部不少于10天。包规划制定、信息传递、包思想解放、感情联络。具体达到“五明显一确保”目标,即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致富能力明显增强,整体文化水平明显提升,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干部作风明显改进,确保到2016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力争今年减少贫困人口1万人以上。

精准管理,定奖惩。区委、乡镇、部门、村(社)分别成立了包带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抓协调、督查、推进。安排33名县级领导干部分片定点,组建17个扶贫攻坚工作组联系乡镇,80个扶贫攻坚工作队重点联系贫困村,下派3109名机关干部,与6000余贫困户,1700余城市低保户,700余经济发展重点户,86个和谐稳定户结对帮扶。建立全区扶贫包带工作信息库,方便部门与部门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相互合作、互帮互助。把包带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年度工作目标和部门(单位)绩效管理,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定期召开包带联席会议,有关部门(单位)轮流述职。包带成效群众打分,作为单位、挂联领导的年度包带考评得分。包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在评优晋级、提拔使用中优先考虑。

在与基层群众尤其是特困户的密切接触中,干部深切体会到特困群众生活的艰辛,自觉学业务、学技能、学做人,竭尽所能为包带对象提供帮扶。全区围绕绿色蔬菜、生态养殖、核桃、油橄榄、乡村旅游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农民专合组织、发展大户,带动贫困户新栽植核桃2万亩,发展香菇20万椴(袋),牲畜养殖37万头(只),栽种蔬菜1.7万亩,新增农家乐21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