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毒地事件:为啥会有阴谋论
原标题: 常外毒地事件:回到事实,别扯阴谋论
放在一封致家长和师生的信中大篇幅怀疑媒体报道,还打感情牌、扯阴谋论,这有挟家长和师生做肉盾之嫌,也并不明智。
常州外国语学校(简称“常外”)毒地事件的相关报道,引起全社会揪心的关注,舆论劈头盖脸密集打来,不再死扛的常外18日发布了“致常外国际部家长和师生的一封公开信”。
信件向外界通报了目前成立联合调查组,学校教学秩序等基本情况,还分享了学校对此事的“真实感受”。就是这一占整封信929字之432字的“真实感受”,使得这封信不像是写给家长和师生的,本该满含愧歉的信,更像一封写给媒体的控诉信,一封暗中用力的反击“檄文”。
信中一再强调污染情况没有媒体渲染的那么严重,央视报道存在一些“硬伤”;还特别强调,2015年12月下旬那一波媒体聚焦,央视没有跟进,眼下,学生们正在紧张准备各种重要考试的节骨眼上,央视却跟进报道了,暗指央视用心险恶。
作为一个法人机构,常外有自辩的、自证清白的权利,甚至有状告媒体不实报道造成侵权的权利。但常外不在央视报道“硬伤”上据理据实力争,而是怀疑央视有意刁难,显然是反驳跑题了;放在一封致家长和师生的信中大篇幅去怀疑媒体报道,有挟家长和师生做肉盾之嫌,颇显不地道。
媒体要不要报道此事,主要依据“新闻规律”,事实成不成立,有没有新闻价值。后来有媒体跟进报道,并非故意与某所学校为敌,对这类社会新闻事件,只与其内部新闻操作思路、流程和新闻价值判断有关。但央视的特殊身份往往受到普通受众的重视,其报道尤其对地方行政体系人员会构成较大压力,常外特别重视央视的报道在情理之中。
常外怀疑央视选择学生紧张备考的时点报道,暗含着对媒体报道不道德的指责,确实,报道要强调新闻伦理,比如对地震受害者无节制的采访是不道德的。但是,在常外污染事件上,媒体的报道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生命安全高于学习考试。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关注,起到求证作用,推动问题解决,并非什么坏事。
常外对媒体的道德指责,有意无意地滑上了“阴谋论”的轨道,好像学校处于被动状态,学校正常教学受影响——进而影响学校升学率和经济利益,这是媒体给害的,没有媒体“夸大其词”的加害,啥事也没有。所以,网上还出现另一个版本的“阴谋论”——即该事件的曝光是另一所竞争性学校幕后策划的。
可惜,沉溺于子虚乌有的阴谋论有百害而无一益,将自己扮成受害者形象,占领道德的制高点,固然安慰了自己的玻璃心,麻痹了家长和师生,却没有直面残酷的现实,客观看待自己的失职错误,而是用臆断代替分析,用情绪代替理性。实质上,媒体曝光的该校未批先建等问题确凿属实,不反思问题,却急着反击,难免给人自我洗白之感。
目前,常州官方和涉事校方的说法与媒体调查结果仍有些出入,这有待调查组廓清,但未批先建、学生身体异常等问题不容回避。在此情况下,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常外企图用“阴谋论”来指控媒体,博取同情,料是有些教训没有吸取,这也极易将其置于又一次舆情危机之中。
□廖保平(媒体人)
责任编辑:李清 SN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