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要倾心 百姓致富才有信心

23.09.2015  12:35

编者按 今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下达《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要求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8月,我省结合文件精神,针对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建档立卡的11501个贫困村,“应派尽派”第一书记,并要求在8月底之前实现基层全覆盖。
    第一书记们来到经济落后、基建薄弱的扶贫一线村落,蹲点驻守,既要做好增收致富的“领头羊”,更要当好基层建设的“桥头堡”,还要成为改革发展的“排头兵”,任重道远。他们会给驻点村带来怎样的变化?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第一书记驻村日记”系列报道,从扶贫开发工作4大片区里的重点村落入手,以第一书记的亲身亲历为主导,围绕他们入村后的观察、思考、创新等角度,讲述他们入村工作的那些事。
□杨元华
    宣汉县委宣传部机关干部,2015年6月9日任秦巴山区宣汉县芭蕉镇玉坪村第一书记
A我的驻村故事
    9月19日,小雨,星期六
    自打我6月初接到通知,让我到玉坪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始,到今天为止,大致算算有16个周末,我都是在村里度过的。有几次下大雨,山路湿滑我又没带筒鞋,还是村民给我送过来的,让我很是感动。
    说起我驻点的这个玉坪村,是个典型的深丘村落,耕地少、坡坡多,全村5个村民小组1771人,除了水稻和包谷,基本就都是种植红苕的。万幸的是,村里基建还可以,通村公路、山平塘这些虽有坑洼和不规整,但将就可以用。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现在农村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村民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比如今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的一组漆辉容,他今年62年,子女常年外出打工,老两口在家种地,一年到头收入不足3000元,居住在一间40多平方米,且四面透风的木板房里。我主动联系他,还为他请来了县里的高级农艺师伍福国提供脱贫建议。但老人除了一句“感谢领导关心”之外,似乎并未有太多想法。
    村干部向我透露,不少老人觉得 “自己都一把年纪了,还要天天去为 ‘脱贫致富’奋斗,没那个必要”。一时间,我也想不准什么好的办法有效调动起村民脱贫致富积极性。9月初的一天,与漆辉容的一次拉家常,让我有了灵感。那天他告诉我,今年秋收还可以,但仅仅满足口粮,想要买头仔猪回家喂到过年杀年猪都不行。“随便一头小猪儿,都要七八百元,硬是买不起。”一旁他的妻子还补充到,“隔壁七八家像我们一样贫困户,都买不起。过年了,想吃点儿猪肉,也都没得钱买。
    我当即告诉他,村委会出资买仔猪,你们负责养,愿意养几头就几头,等到猪儿长肥了,我们保底收购,“这样你们不就有钱买猪肉了嘛”。
    至今都忘不了听我说完后漆辉容那兴奋的神情,“你说真的吗?”我回答:“当然!”他一把甩掉烟头,用脚跺灭了火星,“好,我现在就登记,养6头!今年少说也要赚个2000多元。
    主动走进贫困户,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需,再对症下药,成了我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小窍门”。如今,我负责联系的17家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先后领取了100多头猪仔、50多只小羊、200多只鸡鸭等,总价值16000余元的家禽,开始了寄养模式的脱贫路。
B我的工作重心
    扶贫先扶志,化被动为主动
    我一直认为,开展扶贫工作的关键点在于“扶志”,必须要化被动为主动。以玉坪村来说,许多村民有等、靠、要的思想。
    从我到任的第一天开始,取消一切大包大揽的扶贫项目,并结合实际情况,比如缺乏劳动力等,搞一些劳动强度低的脱贫项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 “政府出资、百姓出力”的模式,比如:寄养养殖模式,调动起贫困户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脱贫致富。
C我的思考
    农业科技落地还需加强
    驻村以来,我发现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不少村民有跟风种植、盲目发展的做法。二组的符纯楷,自己搞了2窝23只小鸡养,一个月不到就死了16只。究其原因是在不懂技术的情况下,看到亲戚家赚了钱,就想试试。四组村民王万华承包鱼塘4年多时间,每年仅赚六七百元。我问后发现,他居然在1亩水塘里放养了3000多尾鱼苗,大部分还没长大,就因缺氧而死。
    缺乏专业技术,不懂养殖要点等情况,使得部分村民认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脱贫致富,比登天还难。下一步,我联系好了县里的水产、种植、养殖专家,邀请他们利用“农村明白人”培训活动,每月入村指导两三次,加强农业科技落地,鼓励村民多学技术,通过技术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