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追忆"帮助红军渡江的37名船工"

15.10.2016  16:39

  1991年竣工通车的皎平渡大桥横跨金沙江,连接川滇。1935年,红一方面军从皎平渡渡江进入四川。 本报记者 郝飞 摄于10月12日

  □川报全媒体集群直播长征路报道组记者 余如波 发自会理

  “向二糖匠、杨麻子老倌……”10月12日,记者在凉山州会理县通安镇中武山村金沙江皎平渡北岸看到,在毛泽东、朱德等同志曾住过的岩洞旁,立着一块红砂石碑,上书“共和国不会忘记帮助中国工农红军渡江的37名船工”,并刻着船工的名字,一些船工连名字都没有,只刻着绰号。

  1935年5月3日至9日,37名船工不分昼夜,用7条小船将中央红军3万多名将士从云南渡过金沙江送抵四川,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尽管没有留下准确的名字,但他们的形象却无比鲜活。当年才20岁出头的周启龙,便是船工中的一员,如今他的儿子周庭荣已81岁高龄。周庭荣常常听父亲讲述其帮助红军渡江往事:红军决不亏待船工,为渡江尽可能支付丰厚的报酬;父亲收留了1名受伤的红军,红军伤愈离开时以随身大刀相赠……

  听着周启龙帮助红军渡江故事长大的,还有今年42岁的中武山村村委会主任龙桂权。受到船工帮助红军渡江故事的感染,龙桂权虽然有在外发展的机会,但他决意留在村里带领村民致富。

  中武山村地势险峻,会理县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都在该村。从最低点的龙家前往最远的烤烟种植点,需骑一个半小时摩托车。上任以来,龙桂权根据该村不同海拔的气候、土壤特点,推荐种植相应的经济作物,全村农业经济搞得有声有色,但龙桂权没有满足,他发现比起青花椒,藤椒单位产量更高、获利更丰厚。近两年来,他组织各组组长5次到外地考察,将藤椒种植、管理、采摘、加工、销售各环节摸得清清楚楚。

  今年5月,龙桂权试种数百株藤椒幼苗后,又购买3000多株分发到愿意种的村民手中。龙桂权说:“要传承好37名船工的精神,要让老百姓先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