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帮人“看场子”到自办工厂 达州农家女“绣”出上亿资产

10.04.2015  10:39

家住万源市黄钟镇四村的何华,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到制衣厂工人,从为别人“看场子”到自己办服装厂,从一个破产者到资产上亿的美富婆,不“安分”的她因结缘缝纫机而有了新的人生支点,她靠拨弄针尖“”出了一段华美人生。

成功之路

机缘:代课教师为“打扮”家人,学习缝纫手艺。成长:只身前往福建打工,成为服装企业副总经理。历练:毅然回川创业,地震、金融危机摧毁工厂。腾飞:发现创业宝地,回乡建厂再创辉煌。

恋上缝纫机 山里娃成金凤凰

何华出生在偏远闭塞的黄钟镇黑宝山下一个普通农家,长得眉清目秀,也最懂事。1990年,初中毕业的何华被聘为当地一名代课教师,有了这份体面的“工作”,她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同时,她省吃俭用、拼命攒钱。可是没想到,为了给父亲买件棉大衣,花了何华整整一个月的工资不说,还欠下了4元。

新衣服太贵,自己做应该便宜些吧。”为了把家人都“打扮打扮”,何华硬是攒足钱,买了台缝纫机。从偷偷跟师、向姐妹请教,到拆开线缝自己缝补,何华很快学会了这门手艺。

一天,何华从镇上得到消息,千里之外的福建服装厂正招收工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战胜了内心的恐惧,何华拿着老乡给的地址,开启了人生第一次远航,只身来到福建。仅仅几个月时间,何华就熟悉了厂里的针车工作,从学徒变成师傅。“别人带徒弟至少要半年,我只需三个月。”时间一久,何华在厂里便有了广泛的人脉,大家也都十分尊敬地称她为“师傅”。

热爱这份职业,得到大家认可,何华更加认真负责,公司老总也越发欣赏。就这样,何华最终成为这家大型涉外服装企业的副总经理。何华的事业可谓风生水起,家乡人都开始羡慕这只“金凤凰”。

辞去高薪活 女汉子当女老板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历经十多年的摸爬滚打,不甘平庸的她又萌生自己创业的念头。2006年,何华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去体面而又高薪的副总工作,来到成都,租下了一间小小的厂房,做起品牌服装来料加工。凭着丰富的人脉资源和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之对行业十分熟悉,何华的服装加工厂尽管不大,生意却做得红红火火。

正当何华满怀憧憬,准备发展壮大企业时,2008年,“5·12”地震却将她的工厂无情摧毁,两年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工厂坍塌大批货品掩埋,不能按时交货得赔偿违约金,工人无法上班还得安顿生活。”面对致命打击,这个坚强的川妹子没有掉泪,更没有沮丧,而是迅速投入灾后重建。

祸不单行,何华的工厂刚刚恢复元气投入生产,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又席卷而来。一番苦苦支撑,何华再也扛不住了,只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工厂倒闭。

再次经历重创,带着久未平息的伤痛,何华决定回老家休整。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生态资源、宽松的创业环境,回到老家,何华不久便发现了万源这块创业宝地。

她斥资2000万元,在白沙镇建成万源市第一家出口型服装加工企业——星华服装制造有限公司。尽管当地政府很支持何华回乡创业,但她却很少给政府添麻烦。面对还差一千多万的资金缺口,何华多番游说下,原先所在的福建南星服装织造有限公司终于愿意投资。“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外面飞进来,也算为家乡做点事了。”何华自豪地说,能成功融资一千万,全是靠自己的信誉和人品做抵押。

目前,服装厂新厂区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预计年底建成使用。“以后这些职工都可以住在厂里,也不用担心孩子的生活了。”何华兴奋地告诉记者,新厂区总投资5000多万元,包括10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和17000平方米的员工宿舍。届时,公司将组建技术开发部,形成服装设计、面料采购、服装加工一条龙式的生产线,注册拥有“煦阳”牌服装商标,并实现当年订单量突破500万件,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解决1200名员工就业。该厂 2016年还将享有独立出口权,何华的目标是实现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

她的服装厂生产的休闲系列服装远销欧美、东南亚、非洲等地,也拿到了周边县(市)工矿企业工作服装的生产订单。公司现有员工350余人,年产值近亿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川省“成长型”中小企业。今年3月8日,何华被达州市妇联授予“巾帼创业能手”称号。

新闻链接

达州今年努力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

何华的创业历程,只是达州市成百上千个创业典型之一。据达州市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14年,达州市为深入推进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成立了创业指导中心、创业志愿团,出台了创业项目库管理办法,让支持创业政策向农村和农民、特殊群体延伸,促进了大众创业。同时,以高校毕业生、藏区“9+3”学生和失业人员为重点,开展就业援助月、现场招聘会、校企对接等活动,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2015年,达州市将继续促进充分就业和大众创业,促进大众创新创业,达到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标准,顺利通过评审。落实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援企稳岗的政策措施,实施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就业促进计划和岗位拓展计划,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创新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等培训模式,建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城乡职业培训体系。   陈本强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邹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