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读书郎 脱贫有希望——省政协开展“大力推进教育扶贫”重点调研
“我爱好体育,我要发挥我所拥有的特长,向刘翔看齐,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长跑博士。”在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和平社区和平小学,一位名叫冯波的学生在学校励志室留言板上写道。在另一边的荣誉墙上,张贴着自恢复高考以来,从这里走出的博士、硕士榜单。截至目前,这面墙上共有博士21人、硕士10人。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宋永华、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等,都名列其中。
据该校校长夏长河介绍,多年来当地大批学生通过教育走出大山,不仅自己成才也带动家庭脱贫,“家有读书郎,脱贫有希望”已经成为当地人的共识。对此,省政协委员、新都一中特级教师唐顺发感慨道:“扶贫要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扶贫的根基,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打赢脱贫攻坚仗。”
近年来,国家着力加强教育脱贫,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每个贫困家庭子女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我省也制定了《四川省教育与就业扶贫专项方案》,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6月20日至23日,省政协副主席赵振铣率部分省政协委员及省级相关部门负责人等,赴南充、巴中开展“大力推进教育扶贫”重点调研。
借势借力 办好贫困地区教育
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椅玩具、温馨细致的布置……21日,省政协调研组来到南充市南部县升钟镇柏树垭村幼教点。该村有6名学前教育适龄儿童,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当地政府在该村村委会设立幼教点,还请来镇上专业幼儿教师任教。
学前教育资源短缺是目前农村面临的普遍问题。省政协教育委员会特邀成员、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原局长雷福民建议,要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学前教育领域,鼓励民办幼儿园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公益性幼儿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
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金山村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少,只有一名教师,采取复式教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十分薄弱。为此,该市多次组织市级优秀教师到金山村小学开展“名师送教”活动,为该村小学生送去优质的音乐课和美术课。
贫困山区如何解决音、体、美课程薄弱和师资力量短缺问题?省政协教育委员会特邀副主任、乐山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谭辉旭建议,可以把有一定音、体、美基础的农村教师送到就近的师范院校进行专门培训,“就我们之前培训的经验来看,农村教师经过两轮培训后,就能基本胜任音、体、美教学”。
修炼内功 增强教育“造血”功能
焊接操作区火花飞溅,数控加工区机器轰鸣,服装制作区缝纫机排列整齐……20日,省政协调研组来到南部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基地,该校学生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各类实训。该校实训基地除学历教育外,还承担了劳务品牌培训、扶贫培训等短期培训任务,近年来先后培训了无技能的贫困户5000余人,帮助他们成功脱贫增收。
“不仅要扶贫教育,还要通过教育来扶贫。教育扶贫既要促进贫困地区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还要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省政协教育委员会主任周国良表示。
职业教育是离农村贫困群体距离最近、最能促进直接收入提升的教育类型。近年来,巴中市依托职业院校,加大对贫困群众、返乡民工、基层干部等的培训力度,累计完成培训56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也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在柏树垭村,县政府、镇政府和村委会多次组织农业、畜牧专家以及产业带头人,对该村的贫困户开展农林、种养殖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每一户贫困家庭培养一名技术明白人和一名致富能干人,是我们开展教育扶贫的目标。”该村“第一书记”杨贵勇表示。
在调研中,赵振铣要求,要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扶持,加强对留守儿童等贫困地区特殊群体的关爱,建立完善的帮扶体系;在建设乡镇学校时要长远考虑,慎重规划,以免造成投入浪费;做好贫困人群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的能力。
南充市政协主席吴小可陪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