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行7年 部分学生欲改初衷
本报记者 谢湘
“我的发言即将结束,在我心里总有一种不舍之情,我希望看到你们的进步,因为你们永—远—在—我—的—心—里。”
2011年6月17日,在北师大为首届免费师范生隆重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发言结束之后,用缓慢的语速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对面的墙壁上,高悬的红色横幅写着他的一句语录——“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今年暑假的一天,当这段视频在陕西师大(长安校区)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举行的“基层任教免费师范生成长成才研讨会”上重新播放时,台下很多人热泪夺眶而出,有的赶紧用双手捂住了自己的脸。
他们是80名已经下到中西部县、乡一级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生,他们流下的是百感交集的眼泪。
距2007年国家提出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时间已经过去了7年;距2011年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那个神圣而庄严的时刻也已过去了3年,这项政策实施进展情况以及效果,应该到了可以做出评估分析并加以调整完善的时候了。
向社会释放积极信号:吸引鼓励优秀青年终身从教
在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率先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建议,是温总理本人首先提出来的。
从2013年10月新出版的《温家宝谈教育》一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项政策出台的来龙去脉。
在书中的112页,有这样一段记述:
我到北师大去,他们送给我一张我父亲在北师大的文凭,是1937年的。我回家仔细看了一下,我父亲写了一个保证书,毕业后一定要当老师。我注意到,那时要“具保”,就是一定要当老师,为什么?就是上学免费,全部都免费,甚至还发点衣服。
他接着说,“我有一个想法,上师范大学可以免费。要做到全国的师范大学都免费,可能一步做不到,但是必须向社会发出一个积极的信号。因此我在考虑,首先在6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实行免费教育。叫学生签订责任书,毕业以后要当老师。这样我们就可能吸收一批家庭困难的,但很努力的、很优秀的学生进入师范学习。”
当时的媒体报道,在2006年8月22日国务院召开的基础教育座谈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师大教授顾明远给温家宝送了两本书,当面提出“我们很担忧,现在优秀青年不报考师范。我建议还是要给师范生免费上学,贷款也行,毕业后当教师的,政府负责还贷”。
顾教授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建议和温家宝的想法不谋而合。2007年2月4日,到长春参加亚洲冬季运动会闭幕式的温家宝突然出现在东北师大校园里,他以急切的口吻告诉学校的师生,“我今天利用这个时间,征求大家对师范院校实行免费教育的意见。因为这件事情一旦定下来就要实行。”
紧接着,2007年3月5日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在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这年的高考结束,从各地传来的消息令人振奋:
6所部属师范大学在全国共招收了10933名免费师范生。这些学生在各地录取的平均成绩高出省重点线40分以上,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均保持较好的态势。在生源结构上,中西部生源占90%左右,农村生源比例约为60%。此后报名的热度一直不减,8年共招收免费师范生近8万名。
为了认真落实总理的嘱托,免费师范生工作列入了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分管副部长陈小娅每年都要带着师范司司长一行到学校召开专题工作会。6所部属师范大学则集中了最优秀的教师阵容、制订了最优化的培养方案。
“免费师范生”一时间成为媒体上出现频次极高的热词。
部分免费师范生欲改初衷
农村期待好老师。但是,校方很快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些满怀理想入校的免费师范生思想开始出现波动,学习动力不足。
在2011年柳树刚刚吐绿的时候,获悉首届免费师范生即将毕业消息的山西省,第一个拉起横幅组团到北师大校园进行公开招聘,却没有换来热情拥抱。
在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夕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更令人尴尬:仅有31.9%的免费师范生愿意从事教师职业,他们总体上从教意愿不强,而且愿意回到贫困落后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更低。
2011年9月6日,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10597名首批免费师范生90%以上在中西部的中小学任教,39%以上到了县、镇以下的中小学任教。有人对这个数字存疑。因为他们知道,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真正回到中西部基层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生数量非常有限。位于中部地区的华中师大对首届免费师范生的调查显示:学生与省、市重点校签订协议的比例为83.2%,而到中小城镇或乡村的仅占16.8%。北师大、华东师大的实际比例更低。
国家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初衷在于为基层农村培养优质师资,青年学子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反差?
对个人,政策规定,免费师范生从入学之日起即开始享受国家的免费待遇,包括免除学费、住宿费并提供每月400元的生活补助;被录取者须和高校、家乡政府签署协议,承诺毕业后在教育行业内工作10年,其中去县级以下初中和小学服务两年。对不能履约者将按规定追缴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和违约金,并记入诚信档案。
在校学习期间,若想调换专业,只能限定在师范类的不同专业间调整,不能转到师范以外的其他专业。
这种强制性还表现在免费师范生毕业以后就读研究生的规定上。政策规定,在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免费师范生只能攻读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而不允许报考脱产研究生或其他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
要求免费师范毕业生回生源所在地任教的刚性原则,导致这个群体的就业范围受限。譬如以往华中师大学生在中南五省乃至全国就业是非常普遍的,因为这条政策的限制,今年学校500多名湖北籍免费师范生全部要回到本省就业,直到现在,尚有1/5的学生工作未落实,校方非常着急。
下到基层的青年教师心有“三忧”
已经走出校门回到家乡、回到基层学校的免费师范生,在实际生活中也遭遇到种种不尽人意。
首先,一些地方对免费师范生的政策执行得不够理想。
政策规定确保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但在有些省市(区)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2011年10月记者在广西河池市所辖的巴马、都安两地采访时,了解到一些已经上岗的免费师范生有岗无编,每个月只好怀着委屈的心情到校长那儿打借条支取生活费,这一情况持续了10个月之久。后来在媒体的关注下,自治区教育厅进行干预后才得以解决。还有一名免费师范生遭遇车祸受伤,因为没有正式编制无法纳入医保,家庭经济状况又入不敷出,最后只好含泪弃教去广东打工。
据了解,有些地方将女免费师范生单独安排到偏僻的乡镇学校任教,个人安全没有保障。有的女教师因为解决不了周转房,只好到镇上租房住。还有一些免费师范生反映:“现在想留在县中教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基层学校的老师都拼命想往县城挤,像我们这些手中没权、手里没钱的人,几乎没有可能留在县里。”
其次,基层工资待遇低,生存压力大,独立承担在职研究生一年近万元的学费有很大困难,导致不少人不时产生“逃离”的冲动。
据了解,在县以下基层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生,他们第一年的工资一般在1400元左右,第二年也就是2000多元。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来自中西部农村地区,很多人的家庭条件本来就十分困难,况且现在地市一级的生活费用也并不低,有时,他们还需要从有限的收入中拿出部分钱来资助班上的困难学生或用于班级活动。
一个免费师范生亲口说过她的遗憾:她要为回母校上在职研究生积攒学费,2013年暑期要回北师大上课,因为实在拿不出路费钱,只好去银行办了两张信用卡,以透支的方式购买了来回车票。
这种情况绝不是个案。陕西师大一位在西藏支教的免费师范生告诉记者,眼前拿到的工资,只能在个人无事、家人无灾的情况下才基本够用。
因此有人建议,鉴于免费师范生实际收入状况,他们就读在职研究生的学费,国家予以免除。
个人未来专业发展的前景,也让免费师范生心有不安。
“我已被牢牢栓在免费师范生这根绳子上,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未来。”大多数免费师范生感到心里没底,一些已经下到基层的免费师范生一直在犯愁,“基层学校易进难出,我们和现在学校的合同一签就是5年,基本上失去了在区域内学校之间流动的自由,哪怕你对这个学校再不满意,硬着头皮也要坚持下去。”
完善免费师范生的政策势在必行
任何一个健全、有效的制度都需要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打磨,免费师范生制度自然也不例外。
国家对免费师范生工作高度重视。
在该项政策基本确定之后,经过相关部门多次会商,2007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
为了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目标落实到位,在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夕,教育部等部门又连续出台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教师[2010]2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0]3号)。
总体上看,最初拟订的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
对如何完善这一制度一直存在着两种思路:一种是加强行政的主导能力,强化“具保”“履约”“批准”“处罚”这些环节,千方百计防止已到基层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流失;另一种是以激励、引导、尊重、宽容的态度,面对实际,重视大多数免费师范生的合理诉求,通过加强服务,支持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基层学校的工作和教育生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充满各种机会的多元时代,希望有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的政策设计,应该允许年轻人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同时设立相应的退出机制。
据了解,澳大利亚也有一个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工作的政策:靠助学贷款完成大学学业的毕业生,如果志愿去偏远地区工作5年,那么他在上学期间的助学贷款全部由政府偿还。
这种政策设计的好处在于:一、政府采取的手段是鼓励,而非强制,政策显得更为人性,更有温度;二、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年轻人在完成大学教育后做出的决定,通常更为理性和实际;三、免费政策由学习期间补偿改为毕业之后补偿,更为科学合理,省却了政府与学生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需要重新考虑让免费师范生到中小学服务十年的时间是否过长。
一般来说,一个人正常完成从小学到大学全部教育的年龄在22岁左右。如果免费师范生再到基层学校服务十年,正好是这批人生命中的黄金十年,他们恋爱、结婚、生育等个人问题也将多集中在这一时间段解决。
“国家为我上大学提供了5万元的免费,我却需要用10年的青春来补偿。”很多免费师范生说,如果把理想放到一边,单纯按照教育经济学成本收益的法则来计算,这种交换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一些教育专家也指出,政府希望免费师范生终身从教,但在多元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在全社会向城镇化转型的过程中,在基层服务时间过长,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也不利于免费师范生整体规划自己的人生和选择多样性工作、生活方式,应该做出必要的政策调整。
海外资料显示:我国的台湾地区享受类似补贴后到偏远乡村地区中小学工作的师范生服务年限一般规定为5年,5年后则可不受限制地自主择业或继续深造。新加坡对享受新加坡政府奖学金的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在当地服务的年限规定,也是3~5年。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对免费师范生的后续支持政策以及培养方式也需要加以改进。
在基层工作的许多免费师范生提出,能不能对两年在职研究生的学制进行调整,采取2+1的模式,即除了在线学习和两年寒暑假的集中培训以外,再延长一年安排全脱产学习,以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位质量。同时希望国家在政策上能够予以突破,允许免费师范生不受专业限制,报考学术型研究生,而不是硬性采取“一刀切”方式,仅限于教育专业硕士一种模式。
实际上,我国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也处于不断的调整、修正、完善的过程之中。
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率先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以后,新疆等省市(区)的数所地方师范院校也采用了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方式,有效地充实和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
在第一年试行的基础上,教育部顺乎民意,已将最初的“十年从教,头两年到农村基层学校工作”的政策调整为“十年从教,其中两年到基层学校工作”,大大降低了政策执行的难度。
在保持跟踪、调研的基础上,教育部公开承诺将建立免费师范生的录用和退出机制,使其呈现比较开放的状态,让一切有志于当教师,特别是当农村教师的青年学生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
基层学校的校长也有他们自己的见解。
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省白水县仓颉中学的校长赵高栓表示:“如果我们学校的老师要离职升学深造,我一定赞成。如果说他们违约要受处罚,我会装着不知道,我只是恳切地希望他学成后仍然回到我们学校来工作,帮助学校发展。”
贵州省威宁苗族自治县牛棚镇一中的袁仁贵说:“我们很需要优秀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如果来我们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要离开,我一定批准。我们要靠大家一起把学校办得更好来留住他们,如果他们要走也不拦阻。”
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陕西师大校长房喻、华中师大校长马敏曾经三人相约,一起跑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办公室就完善免费师范生的政策问题作长时间恳谈。
在2013年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身份已转为华中师大书记的马敏委员提交的一份提案,题目就是《关于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几点建议》。对于这个萦绕他心头已久的问题,他提出了两个建议方案。
现已从陕西师大校长岗位退下来的原校长房喻也显得很着急,“当年我们几个经历了免费师范生政策从推出到落实全过程的校长基本都退下来了,但是这个事情还要继续做下去,这个政策还应该尽快完善,不然就难以持续,影响的也是一代人啊!”
据悉,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师大教授顾明远最近亲笔给袁贵仁部长写了一封信,并在8月中旬召开的第二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上,提出了关于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建议。
(原标题:谁为免费师范生解未来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