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四川师范大学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质量工程”显成效

31.03.2014  11:43

   编者按: 中国网四川频道日前刊发长篇通讯,全方位报道我校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全面探索本科教学改革,并取得显著的成效的有关情况。我们现将该文转载于此,以飨读者。(原文来源网址: http://sc.china.com.cn/2014/sci_edu_info_0328/31514.html

四川师范大学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质量工程”显成效

   中国网四川频道成都3月28日讯(记者 诸泽海)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推进内涵提升和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本科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近年来,四川师范大学全面探索本科教学改革,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介绍,教育部、财政部自2007年联合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7年来,四川师范大学全体教职工的内生发展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质量观念得以进一步更新、教学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建设国家“质量工程”项目86项、四川省“质量工程”项目524项,总体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有效突破,取得了积极的建设成效。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也是“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四川师范大学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推动学生教育专业和学科专业水平同步提升,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协调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稳步提高。

  在教师教育方面,学校统筹中心城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地震灾区的多元师资需求,树立“顶天立地”培养理念,搭建“多向多元”立交桥,推进专业、课程、实践、资源、保障五个维度综合改革,形成了“五维立交”的“多样化+创新型”的师范生培养体系,“西部地区跨学科复合型师资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验区”2007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3个国家级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教改成果“西部地区高素质复合型师资培养的改革与实践”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2011年启动“卓越教师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卓越教师”培养体制改革试点。

  在非师范培养方面,学校在长期开展以审美教育为切入点的素质教育基础上,面向企事业单位、创新创业和中职教育等三大领域,以基本素质和特色素质的多元融合培养为导向,构建并实施了“三引擎”(制度引擎、资源引擎、师资引擎)、“四驱动”(专业教育驱动、素质教育驱动、创新创业教育驱动、教师教育驱动)的学生素质培养体系,开展了四川省第一批创业教育模式实验区建设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等试点,建设的“西部师范院校创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应用型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分别被批准为四川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积极以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教改成果《以审美教育为切入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特色是专业的重要内涵和核心竞争力。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四川师范大学坚持以“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坚持强化基础学科,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逐步把本科专业的发展重点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移。

  学校不断推进特色专业建设,突出为西部、为地方服务的服务面向,已建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四川省特色专业20个。

      学校大力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建设了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5个,“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入选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资助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2个、新办专业建设项目6个。

  学校开展不同类型的“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行业专业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0个专业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法学专业入选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广播电视学专业入选四川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开展“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创办“陶行知创新实验班”、实施“双学位”教育制度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开展全日制普通类本科专业的整理工作,根据本科专业调整情况、《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有关专业培养基本要求,立足学校人才培养实际,结合免费师范生培养、职教师资培养等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全校本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制定了本科专业设置规划,全面开展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论证工作,努力完善人才培养标准。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不断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学校以“精品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引领,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资源共享,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加强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完善课程资源平台,不断提升课程水平和质量。
   
  学校根据对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形成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创业及素质拓展”构成的层次化、模块化、系列化的课程体系。

  学校大力推进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重视覆盖面广的公共必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突出基础性、优质性、示范性和特色性,目前已建设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5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9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双语教学课程,29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

  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采取了包括优秀课堂教学奖评选等多种方式,激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尤其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学校教师制作的199件多媒体课件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学校积极构建教材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激励和支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优化教材类型结构,推进教材建设多样化和立体化, 学校已资助教师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特色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改论文集100余部,教师编写的8部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入选“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选题立项,14种共21部教材入选四川省首批“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25种教材入选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教材建设项目,入选数量均位居四川省属高校第1位。

  学校加强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从2013年开始在已建的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和2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积极推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强化优质教学资源在实际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使用,进一步推动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打造“传统教育+在线环境”的本科教育混合环境。

  学校积极构建课程资源平台,从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进4A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完善了“精品课程资源网”等,开发了“精彩一课”等生成性教学资源3000余种,引入尔雅课、中国大学开放课等资源2万余种,为全校教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学校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和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引领,在内容、体系、方式、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不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

  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学校通过设置实验教学、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5大版块,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方式与手段上,学校通过设置实践教学周、实践教学小学期等,形成了“循序渐进、逐步养成”的实践教学方式,形成了从第1学期至第8学期、“循序渐进、逐步养成”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深入实施顶岗实习制度,先后在眉山市东坡区、仁寿县,巴中市巴州区、通江县,凉山州喜德县等地建立了一大批顶岗实习基地,目前已有500余名学生开展了顶岗实习锻炼。

  学校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立项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7个;建设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示范实习实训基地4个、各类实践基地516个、校内实验室100余个、校企合作实验室20余个。“师范生教学能力综合训练中心”2009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师范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201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评估验收。

  学校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立项实施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300个,其中40个项目被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个项目被批准为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4个项目被批准为四川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学校积极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级和区域性学生学科竞赛,为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平台,近年来支持了1万余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省级各类专业竞赛100余项,获奖5000余项。

  学校积极搭建对外联系交流平台,学校牵头成立了“四川教师教育联盟”,联合19所高校,44家中小学、幼儿园、特教学校、中职学校,9家教研和培训机构,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在10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建立“西部地区跨学科复合型师资培养综合改革实验区项目协作单位”、“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协作单位”、“卓越教师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验学校”等合作共建基地,促进了学校与实习单位、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师资是一切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基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四川师范大学以“质量工程”中的“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名师”评选为引领,依托首批四川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的教学精力投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校加强教师间的协作,重点是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契机,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尤其重视发挥各教师的特长,突出教师间的合作,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合作关系,“教师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第1个以教师教育命名的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教学团队入选四川省本科教学团队。

  学校加强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重点是以12位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28位校级教学名师等为主体开展每周1次的“精彩一课(川师名师堂)”系列活动,每周均安排优秀教师面向全校讲授示范课,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和研讨,带动全体教师进行观念更新和方式变革。

  学校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251人才工程”、“学科教学论人才培养计划”等六大计划,采取了“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一线顶岗锻炼”等15项措施和“经费支持”等9项保障措施,全面支持各类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依托首批四川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培训教师1000余人,选派500余名教师到就业基地一线顶岗锻炼半年以上。学校1位教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3位教师被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00余位教师获国家及省级教学表彰和奖励。

  学校完善教师考评机制,实施分类分层考核,按照不同环节的教学实际和不同类型教师特点,分为3种类型、11个层级和三大方面,在25个具体项目上全过程、个性化地进行分类分层教学考核,实行教学一票否决制,建立“教师考核与专业成长管理系统”。

  学校大力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目前资助教师完成省级教改项目162项、校级教改项目130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1000余篇,出版教改论著50余部,编著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等61部。

  学校开展优秀教师评选,针对本科教学不同领域和环节,开展“现代园丁奖”、“教学新秀奖”等系列优秀教师评选活动,激励广大教师积极专研教学、提升水平,通过示范引领,引导教师全面发展。目前已表彰“现代园丁奖”64名、“教学新秀奖”34名、实验教学先进个人50余人次、优秀实习指导教师300余人次、优秀教研论文200余篇、优秀教案63篇、竞赛优秀指导教师100余人次。

  学校创新教师激励机制,学校坚持教职工承担的“质量工程”项目,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视同为同级科研项目,同等对待,坚持将教学单位的经费分成、岗位设置与特色专业等教学建设项目直接挂钩;同时,学校制定了《四川师范大学本专科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和《四川师范大学特殊贡献奖励实施办法(试行)》等措施,为教师积极投身“质量工程”的建设建立了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都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进一步将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明确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提出了系列的举措。四川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未来的改革与建设中,学校将进一步以“质量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把本科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使该校本科教学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地方师范大学和西部地方高校前列,把学校建成为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