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四大措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
成都市围绕“学有良教、品质卓越”目标,紧扣时代脉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积极引导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一、抓课程课堂,强化学科育人。 一是严格课程标准引领。 从严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语文、历史、地理、体育等课程。开发建设文明礼仪、劳动服务等413个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经典诵读教育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学校考评和学生学业水平评估。实施“大中小德育课程衔接计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学管理。 二是坚持评价导向引领 。将“现代公民基础文明素养”内容纳入《成都市教育现代化阶段性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评估。根据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兴趣成长养成等维度,研制《成都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学段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试点,综合评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安全环保等公民素养,将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依据,学生转学或升学,评价表格即随该生档案进入就读学校。 三是加强课题研究引领。 发布年度课题指南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全市现有各级相关课题224个,其中“中小学生品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课题,有400余所学校参与试点,初步形成“友善、感恩、有序、诚实”等单元的课程体系,2016年将在全市推广。 二、抓行为养成,强化实践育人。 一是实施 “ 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 ” 。整合博物馆、纪念馆、科普基地等各类校外资源,绘制《成都市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基地版图》(包括8大系列,111个教育基地),实现“学科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精准对接。 二是完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 。建立全市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把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程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探索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有效互动的校外教育网络。 三是推进学生志愿服务。 每年寒、暑假第一周确定为全市师生志愿服务集中活动周,将参与志愿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和学生手册。成立全市教育系统“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建立机关、教师、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五个志愿服务大队。依托全市社会福利机构、环保基地、旅游景点等,搭建需求平台,开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勤劳好学、节约环保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 三、抓校园文化,强化浸润育人。 一是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 印发《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实施纲要(试行)》,每年投入200万元专项经费,为全市中小学生免费提供国学教材,国学经典诵读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覆盖面达到100%,建成一批经典诵读示范学校。结合成都丰富特色地域文化,重点推进剪纸、川剧艺术等10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2014年命名10所“非遗传承基地学校”。 二是法律进学校。 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实现法治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经费“五落实”。举办全市教育系统法治课赛课和模拟法庭竞赛活动,交流推广优质课和优秀教案、活动方案。研制《成都市依法治校测评标准》,建立依法治校示范校复核淘汰机制,实行普通高中申报“省级示范性学校”,须先通过“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评审制度。全市中小学全部配备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 三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每学期的第一周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周”,学校以国旗下演讲、班团队课、兴趣社团等形式,抓好爱国、友善、孝敬和诚信教育。开展“三爱三节”、“我们的节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读写画讲演展’”等主题教育活动2000余次,主题班会2万余节,各类征文近2万篇,创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节日小报30余万份。 四、抓教师队伍,强化榜样育人。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强化正面引导,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在全国率先将禁止性规定纳入师德行为准则,对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者实行一票否决。 二是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实施学历提升工程、“文翁大讲堂”、“双名工程”和未来教育家培养计划等,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育人意识和能力,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是发挥班主任的示范作用。 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创新推出班主任准入制、职级制,着力提升班主任课程育人领导力、家校共育协同能力等六大核心专业能力素养。设立乡村优秀班主任专项奖励基金100万元,鼓励班主任争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