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政策 集中连片 邛崃市加快推进粮经高产高效综合示范区建设

24.02.2014  11:37

  近年来,邛崃市采取“粮食生产集约发展、政策资金集成整合、体制机制集成示范、产村相融集中连片”举措,集中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10万亩粮经高产高效综合示范区,推进粮食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2013年以来,在牟礼镇开元村、小塘村、杨柳村,回龙镇凤龙村、大塘村、民乐村、临江村、平桥社区等集中连片建成高标准农田1.4万亩,完成标准化成片格田整治8210亩,配套灌溉渠系94.2公里、田埂141.7公里、生产作业道路51.3公里,实现项目区“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和“三网”(田网、水网、路网)叠加。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编制规划,精心设计项目

  按照打造“成都样板、四川领先、全国一流”总体目标,坚持“成片规划、连片提升、集中发展”工作思路,突出“综合打造、集成提升”,推进“五大示范”(规模化粮经高产高效综合示范、粮食种植全程机械化示范、生态种养循环示范、高端智能设施农业示范、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示范),组织市财政、市农发、市水务、市国土、市交通等部门和专家技术人员,在成都市农委的指导下,科学编制邛崃市3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设3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可新增种植面积5000亩,增产粮食1100万公斤,增收3000万元。

  二、集成政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邛崃市涉农资金整合意见》,整合财政、发改、农发、水务、国土、交通等部门的项目11个,涉及资金1.1亿元,本级财政也安排专项资金4800万元,并逐年增加专项用于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原则,统一规划设计,集中资金、集成项目,提高投资标准,集中打造“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邛崃段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三、尊重农民意愿,发挥主体作用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内灌排沟渠、田间道路等的基础工作,主要采取了“两算帐、一公开”方法,即通过算好耕地面积和经济效益对比帐,实行土地确权“同增同减、两丈量两公示”,广泛宣传“千斤粮万元钱”建设效果,打消了农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格田整治的顾虑,实现以前农民群众被动接受“要我干”到现在农民群众主动参与“我要干”的转变。

  四、创新经营机制,培育经营主体

  一是推广完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品牌服务和农村金融服务等四大服务为支撑的“1+4”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二是积极探索“生产全托管”推进土地规模种植模式,实现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全覆盖,推动了粮食规模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三是引入了四川沃垦现代农业公司、四通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全国种粮大户等公司、业主和种植能手发展粮经产业。目前,已组建科技服务团队20人,农业科技集成推广试验示范3项,建立农业服务超市1个,培育区域性农产品公共品牌2个,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互助资金贴息扶持和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50人、新型职业农民800人,先后涌现出周家林、黄启华等种植规模达到10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8名。示范区土地适度规模流转面积达17000余亩,占建成区总面积的65.4%。

  五、强化组织领导,实行绩效考核

  成立以市级分管领导为组长,农发、财政、发改、水务、国土、交通、镇乡等单位为成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农发部门牵头负责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实行市级分管领导亲自抓、农工办主任具体抓、现场指挥部统筹协调、市级部门合力推进、乡镇具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市级分管每周现场办公一次,定期召开推进工作联席会、项目整合协调推进会,实行时间倒排、进度倒排、任务倒排,集中力量推进建设。实行绩效考核,对乡镇、市级部门实行专项考核。市目督办每周督查一次,强化检查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