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抢低保 如今退低保——四川广元市利州区脱贫攻坚“扶志扶能树新风”纪实

11.12.2017  17:15

 

  张文良

  趁着冬日午后的暖阳,四川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大瓦山下,小河村村民杨映强正忙着在小院里晾晒木耳,他身后的新房里,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还可用WiFi上网。

  “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打心底里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干部们的帮扶!”杨映强今年种植了8000棒木耳,收入近5万元,加上打零工收入和公益岗位收入,全年收入能超过6万元。昔日“等靠要”的贫困户,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木耳土专家”。

  利州区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创新开展“扶志扶能树新风”(简称“两扶一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先思想脱贫,再技能帮扶,最终实现本领脱贫。

   扶贫先扶志 增收先增技

  日前,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的一次村民大会上,年近七旬的赵柏元老汉主动申请退出低保。从抢低保到退低保,背后是利州贫困群众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的巨大转变。

  近年来,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劳动力几乎都是老人、妇女,整个村庄缺乏活力,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

  如何改变,利州区提出“扶贫先扶志”。

  思想引领“立志”。利州区54个驻村帮扶队伍和2834名帮扶干部驻贫困村、进农户家,深入开展“感恩自强、争先脱贫”“自力更生、共建家园”“文明和谐、共同奔康”三项主题教育活动,贫困村还每天播放“脱贫攻坚·利州故事”等10余部脱贫攻坚典型事迹专题片。

  文化熏陶“养志”。该区在54个贫困村建起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广播室、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等“养志”场所。深入开展100场文艺活动进乡村、100支文艺队伍上广场、民间文艺调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将《精准扶贫·携手奔康》《幸福村的浪漫故事》等一大批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文艺作品送到贫困村。

  典型宣讲“励志”。区委宣传部牵头组建“感恩奋进、自强自立”脱贫攻坚基层宣讲团,累计宣讲了470余场次,开展“脱贫攻坚我们怎么干”大讨论735场次。同时组建知客宣讲队、第一书记宣讲队、“两扶一树”带头人宣讲队等14支宣讲队伍,深入文化院坝、田间地头,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讲2600余场次。其中独树一帜的要数知客宣讲队。知客是红白喜事的司仪,能说会道,在农村有一定的威望。区委宣传部对全区1000多名知客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对宣讲内容和形式进行星级评定,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办农民夜校 送岗位下乡

  愿不愿脱贫,志向是关键;能不能脱贫,能力是关键。

  “核桃树冬季管理要注意些啥?”近日,一场核桃树冬管讲座在工农镇三颗村农民夜校举办,三颗村255户923人,70%家庭有核桃树。走了半小时山路赶来听课的李文华,听得特别认真。

  现在李文华已经顺利掌握了给核桃树杀虫的技术。只要看到树上有虫洞,掏出铁丝戳进去,轻轻搅几搅,虫卵、虫蛹就被搅死了,再用棉签蘸上药,在树洞里彻底消毒。李文华说,这都是农民夜校的老师教的,因为管护到位,3年后5亩核桃树应该能有好收成。

  像李文华这样由“农民夜校”培训的贫困户已有3778人。利州区村村开设农民夜校,驻村农技员、科技特派员常态化,菜单式开展特色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和实用科技普及,培训内容涵盖农村工匠、挖掘机驾驶、厨师、电子商务等。

  龙潭乡金鼓村村民胡晓全原本在外创业,乡里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他回乡发展肉牛养殖、蔬菜种植以及农家乐,每年固定用工35人左右,其中贫困户10多人。

  村里一位年轻小伙外出打工时脚落下了残疾,回家后无事可干。胡晓全得知情况后把小伙招进养殖场,几年下来,帮助他把家里的债务都还清了。“我现在所有的盈利都投入基础建设。希望把山里的资源盘活,大家一起奔小康。” 胡晓全定下了小目标。

  利州因地制宜扶持贫困户发展香菇、木耳、灵芝、杜仲鸡等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保洁、护林等农村公益性岗位285个。建成16个返乡创业园,提升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的比例和效益。组织送岗位下乡进村等活动,新增村级就业服务工作站22个,发布用工信息2568条。开展“百企进百村”“三送一招”“脱贫攻坚·劳模在行动”等活动,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全区8782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

   环境美化了 民风改变了

  白岩山下,海拔1400多米的高寒山村白朝乡月坝村迎来了又一批游客,来自成都的邓兴平边拍照边连声叫好。

  看到纷至沓来的游客,村民白含强心里乐开了花,他的农家乐寒冬中生意照样火爆。这都得益于村里的人居环境景观化。

  前几年,月坝是个荒郊野岭。2015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月坝成为全省首个省级湿地保护区。月坝将新村建设与旅游扶贫精准对接,科学整合“自然、人文、农业”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建设,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脱贫。

  没有里子的变,面子的改变注定是昙花一现。在脱贫攻坚战中,利州坚持外部形象改变与内在机制改革相结合,当下增收与长远规划相结合,个体能力与群体文化相结合。在扶志和扶能的同时,注重整个风气习俗的改变。

  利州切实改变贫困群众生活居住环境和不良生活习惯,全区3700个建卡贫困户实现了房前屋后庭院化、村落民居整洁化。在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村居民舍整体风貌打造之中,绘制彰显核心价值观、孝道文化、廉政文化等图文并茂的墙体画300余幅,54个贫困村“一村一品”特色文旅景观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淳民风、正村风、美家风的作用。

  清亮激越的唢呐吹起来,大山深处的三堆镇小河村,沉寂了20多年的传统文化,在婉转的唢呐声中重焕生机。

  重焕生机的还有赤化张公牛灯、金洞清河舞狮、宝轮云峰剪纸、荣山渔河刺绣……利州区充分运用这些民间传统文化引导人们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走进利州山乡,道德激励实现常态化,经过村民“一事一议”或股东大会,明确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提留10%的资金,建立道德激励专项基金,通过星级评定和积分量化,进行道德激励。

  “杨大珍家都能遵守《村规民约》,邻里关系和睦”“王朝华不仅做得好,还敢于批评做得不好的村民,我建议他可以加分哦”……荣山镇中口村家风馆里座无虚席,2017年第四季度“道德积分”评议如火如荼。

  该评议活动是利州区实施乡村秩序自治的一个缩影。该区54个贫困村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封建迷信、诚信缺失等突出问题自治管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法治为引领,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让群众信赖的党员干部、身边榜样成为村风民风监督员。根据家庭优良传承和价值追求,引导村民提炼并悬挂家规家训,让优秀家规家训成为新风正气培育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