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利州区精准发力 生态扶贫收获实效

03.02.2016  11:28

 

        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而偏远贫困山区则是短板中的“短板”。

        最高海拔1917米的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辖13村(社区)1674户6493人,贫困户401户1699人,贫困发生率26.2%,是全区最贫困的纯农业山区乡。

        如何率先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利州区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以白朝为突破口,立足其丰富生态资源,以“一路一区”(即“宝七路”、月坝省级湿地保护区)为载体,带动全乡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比翼双飞”,走出了一条偏远山区群众脱贫奔康的“白朝样板”。

        立足生态优势,补齐“短中之短

        早在2014年,白朝乡就提出了“生态扶贫”思路,即发挥生态优势,挖掘生态资源,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水,将白朝建成秦巴山区绿色农业之乡和生态养生之乡。但受地域和交通限制,当地群众只能守着“金山要饭吃”。

        2015年8月,利州区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率先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夯实“小康之基”,补齐“短中之短”,利州区四大班子领导多次深入白朝乡,实地踏勘,并与山区群众共谋脱贫奔康之路。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特色产业发展,从生态资源保护到林业资源综合开发,从个体精准扶贫到村组织集体经济壮大……一条“率先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路线图逐渐清晰。

        2015年12月,利州区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着力变资源为资本,打响打亮“生态利州、康养天堂”品牌,推动利州“绿色崛起”。这无疑给立足生态扶贫的白朝,提供了坚实后盾。

        2016年5月宝轮至白朝乡政府段建成通车;10月白朝乡政府至月坝段竣工通车;10月月坝湿地保护小区开门迎客;实现131户贫困户527人顺利脱贫……白朝吹响攻坚拔寨、脱贫奔康的冲锋号。

        一主轴、三支线”,条条大道通小康

        一台台挖掘机开挖桥台、扩宽路基;工人们忙着拉网注浆、设置抗滑桩……隆冬时节,白朝群山深处滴水成冰,而“宝七路”工地上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全长11.7公里、总投资4340万元的“宝七路”,途经龙泉、老林、田垭、徐家、白朝等6个村。“宝七路”建成后,不仅将城区到白朝的时间由原来的2个半小时缩短为1小时,还将彻底结束白朝乡没有等级公路的历史,并实现全区乡镇柏油路100%覆盖的目标。

        “‘宝七路’是连接月坝至市城区的重要旅游线路,也是一条民生路,更是一条脱贫摘帽的致富路。”白朝乡党委书记张玉全告诉记者,全乡紧紧依托“宝七路”,正全力打造“一轴三支线”的交通网络,即以“宝七路”为主轴,“苍下路”永久段、“双白路”白乔段、“茶罗路”新房段为支线,与周边乡镇、县区互通互融,实现白朝乡“条条大道通小康”的美好蓝图。

        “一轴三支线”的建设,不仅迎来了特色产业空前发展,还为山区群众脱贫奔康奠定了坚实基础。2015年,全乡发展食用菌1000余万段(袋)、种植高山露地蔬菜9400亩,养殖生态肉猪6.7万头。其中,发展贫困户种植魔芋1760亩、食用菌340万段(袋),养殖生态肉猪9500头。全乡实现贫困户减贫163户679人,1个贫困村脱贫解困。

        背靠青山绿水生态财源滚滚来

        “有了月坝湿地保护小区,仅开办家庭客栈这一项,每年都能为带来20000多元的收入。”兴隆村5组村民吕斌太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月坝高山湿地保护小区,是2015年经省林业厅批准的全省首个省级湿地保护小区,这不仅填补了全省“高山湿地保护小区”的历史空白,更为山区群众脱贫奔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015年,利州区投入资金120万元,对月坝生态养生旅游景点进行初步建设,并成功了举办“月坝生态养生体验活动”。全年共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10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建设‘湿地保护小区之典范,森林康养度假之福地’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乡长石洪连告诉记者,去年底已完成《四川月坝省级保护湿地小区总体规划》评审和罗家老街村庄改造提升工程的规划设计,目前已全面启动月坝省级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力争3至5年间,把月坝建成全省高山湿地保护研究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湿地度假旅游目的地。”

        随着月坝高山湿地保护小区的建设,和吕斌太一样,杜甫俊、杨松、崔显建等11户贫困户先后建起了新房,就地开起了家庭农家乐、山珍馆,并通过种香菇、养土鸡,真正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梦想。(广元日报记者任开维 张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