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1+1>2”的扶贫致富经

24.12.2014  11:40

吴健

  入冬后,在巴州区化成镇白庙村,四川尚品苗木种植基地上一派繁忙。有的村民在地里锄草,有的村民对苗木进行移栽。在这个已达1000亩的苗木基地上,种植有桂花树、罗汉松、红枫、油樟、紫荆树、银杏等珍贵树种,预计两年后,这些苗木就将成为城市景观或花园美景。

产业链上受益

  巴州区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巴中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同时也是省级贫困县区,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从2001年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开始后,巴州区积极探索农村扶贫开发新路子,以扶持贫困人口为重点,以整村推进为抓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发动和依靠全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全市扶贫开发的一面旗帜。

  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全区推进连片扶贫开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以项目为抓手,实现农村稳定发展致富。巴州区变过去“撒胡椒面”式的扶贫为项目式的扶贫。全区贫困乡镇开始实施金银花、猕猴桃、中药材、蔬菜等重点特色优势产业项目,通过项目来争取资金,通过资金来发展产业,通过产业来带动致富,让农民群众在产业链上分得红利。

  今年,巴州区以创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为目标,以项目工作为统揽,以新居工程为龙头,以产业扶贫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努力整合资源,增加项目开发投入,让群众在产业链上受益。截至目前,全区扶贫资金投入23085万元,占年度总任务的35.5%,这也是历年来下达扶贫资金最多的一年。

金银花里“淘金

  现在的花溪乡已经完全改变了记者三年前第一次前去时的印象。一条条水泥路通往巴山新居,远处的梯田、旱地以及房前屋后都大面积种植了金银花。

  虽然过了金银花的采摘季节,正民山村1社村民杨树桂一大早就挎着篮子出了门、上了地。她熟练的弯腰把金银树下的杂草迅速拔掉。“这个品种的金银花主要用作药用含片,市场上需求量很大。”引进的四川塔基公司的负责人说。

  在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覆盖下,从2012年开始,巴州区引进塔基公司开始在花溪乡大面积种植金银花。“目前,全乡种植面积达到7200余亩,计划在2015年实现全乡全覆盖,种植面积将达到2万亩。”花溪乡乡长吴文杰介绍说,花溪乡新庙村位于巴州区偏远山区,缺乏资源和产业的支撑。自2012年引进金银花项目后,这个贫困村仅此一项,全村年收入就增加了3000多元。

  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相比传统种养业,金银花既种植简单,又有见效快的独特优势。农户只要种上金银花,成熟时快速将花摘下,就可以直接变成“真金白银”。不只是花溪乡的金银花,白庙乡的皂角、川明参的种植面积也达到了8000余亩。巴州区农业局局长杨儒森告诉记者:“全区特色农业产业可以在这两年得到迅猛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农村资产的市场化,另一方面也跟市委、市政府对于现代农业的大力支持有关。

扶贫对象“分红

  化成在建的5000亩花木、苗圃产业园是巴州区“移民后扶”整村连片推进示范片建设项目区内的产业发展项目之一,总投资达2732万元,扶贫资金占到近600万元。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下,白庙村赵家湾村、莽螳村集中连片种植珍贵花木、苗圃,目前已经完成一期新建园林1000亩。

  “往年加上自家土地租金的一千多元,收入差不多有九千元钱了。”赵家湾村村民王宝国表示,“移民后扶”整村连片推进示范片建设项目在该村实施后,村民把土地入股到合作社,自己当上了“股民”,等到项目盈利后,还可以在合作社分红。

  “有句话说得好:扶贫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巴州区扶贫移民局项目办主任张永德说,扶贫的关键是不能“花钱养懒汉”,而是要给扶贫对象带来一条可持续的致富之道。

  可以肯定的是,只有把扶贫资金变成一眼活泉,才能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扶贫项目、资金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