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断贫困代际“传递”

26.12.2014  17:07

四个月前,一直赋闲在家的巴州区兴文镇居民熊贵刚接到了入职通知书。凭着自己的能力,他终于在巴中经开区的一家科技公司找到了工作。“要想挣钱,没有技术、光凭力气还真不行!”熊贵刚介绍说,今年5月份,他免费参加了巴中远程职业技术学校开办的劳务扶贫专业培训班。经过学校老师的专业讲解和实践练习,一个月后,他熟练掌握了焊工技术。学校根据他的成绩,很快将他推荐给了多家公司。

 

熊贵刚几年前还跟着村里人去沿海打工,因为没技术只能干点体力活,收入微薄。“通过参加统一培训,我可以靠着这门手艺吃饭了。”熊贵刚没想到幸福来得如此之快,他不仅很快找到了工作,还因为表现优异被提拔为车间主任。不仅如此,他推荐同村的熊小林也参加了焊工技术培训。培训结束后,熊小林与熊贵刚进入了同一家公司,现在已经成为了公司焊工作业的主力,收入也非常可观。

 

家住大茅坪镇南垭庙村7组的村民杨莉芳说起自己近半年来的巨大变化,感觉像做梦一样。因为疾病、伤残等多种因素,多年来她家一直生活贫困。去年3月,村里动员杨莉芳到巴中职业技术学校去上劳务扶贫计算机培训班。在两个月的培训中,杨莉芳以班里最优秀的成绩被安置到昆山辅讯光电公司就业。进入公司后,她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在工作中,很快完成了试用并转正。“我觉得,让农民掌握一项生存技能,才是脱贫第一步。”杨莉芳如今每月工资收入4500元以上,原本贫困的家庭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2000年以来,每年我市向东部沿海输送劳务达到120万人,是全省位居前列的劳务输出大市。然而,许多务工人员盲目进入城市,没有知识,没有技能,只能靠着劳力获取微薄的收入,家庭经济水平得不到真正改善。巴州区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培训中心主任黎蓉告诉告诉记者,过去巴州区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靠的是“师傅带徒弟,邻居带街坊”,现在这种无序的流动正在发生改变。

 

2011年,巴州区扶贫干部花费半年的时间对全区年龄在16-4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摸底调查,为即将开展的劳务培训和转移提供基本数据。从第二年开始,巴州区开始对全区农村劳动力实施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免费“劳务扶贫”培训,通过劳务扶贫工程培训的农民大多成为不同行业的技工乃至高工,劳务收入大幅度提高。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参加劳务扶贫培训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其务工收入较不培训者每人每年高出6000元以上。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受益于国家的劳务扶贫政策,巴州区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尽可能让贫困家庭都能享受到免费培训机会。为此,扶贫和移民局在严格准入的同时,准确把握培训对象。将贫困农村人口、城市周边失地农民、两后生均纳入培训范围。截至2013年底,共培训学员10500多人,已结业安置10350人,自主择业150人,安置就业率达98%,非农就业率100%,就业学员全部免费安置到沿海发达经济地区。

 

今年来,巴州区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培训中心开设的数控、电子、机械、建筑、家政、旅游、文秘、服装设计、计算机应用等十多个专业,共计投入劳务培训资金51.68万元,目前,已经提前完成省下达的培训和转移的劳务目标任务。(巴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