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深处 走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06.01.2014  12:23

  本网讯 12月15日晚,第一面登上月球的五星红旗通过电视直播“亮相”,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中间凝聚着一位巴山人的心血,他就是我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

  吴伟仁,1953年10月出生于平昌县得胜镇独柏村。近十多年来,他先后在航天一院、航天总公司、航天210厂、国防科工委科技质量司等技术管理岗位上任主要领导。2010年6月,吴伟仁接替航天技术专家孙家栋,出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同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点火升空,并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次“嫦娥三号”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吴伟仁信心满怀地表示,中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为下一步载人探月奠定基础。

  12月16日,记者走进得胜镇,探访这位为我国探月工程作出卓越贡献的巴山人成长的历程……

  踏实稳重懵懂少年有点“不一样”

  吴伟仁在家排行老大,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吴伟仁是家中最苦的孩子,放学后,他不是去给生产队放牛,就是割草,以帮父母挣些工分,好在分口粮时多分一些。

  跟同龄的小伙伴比,吴伟仁要显得早熟、懂事,有些“闷”,话语不多。当年的同学陈武德告诉记者,小学时,吴伟仁的成绩在班上不算最好,但从不偏科;上初中后,数、理、化就特别冒尖了。从小学到初中,吴伟仁一直牢牢“霸占”着学习委员这一职位,也是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榜样。

  40多年过去了,陈武德最深刻的印象是,这位学习委员总是“慢吞吞”的。上课时老师喊起立,同学们噌地一下站起来,他却不慌不忙地从板凳上起身;喊坐下,他也是最后一个屁股落凳。

  稳、慢,是吴伟仁最显著的性格特征,也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应该具有的重要特质。

  初中毕业后本该读高中,但由于当时学校停课搞运动,吴伟仁回到农村。

  1971年高中复课,吴伟仁进入平昌中学就读。他出色的组织能力也渐渐显现出来,担任了平昌中学学生会主席、团委副书记。当时的学生不光要学习,还要参加社会活动,到工厂和部队搞慰问演出。每次活动学校只是定下大的框架,吴伟仁总是想方设法,团结同学一道,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显现出极强的组织能力。当时平昌中学的教师冯大湘告诉记者:“载人航天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超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是不可能成为万众瞩目的领头羊的。”

  高中时代频繁的社会活动并没影响到吴伟仁的学习。每天晚自习后,高73级的教室里,最后熄灭的那盏煤油灯,一定是吴伟仁的。

  肯干肯钻翩翩青年曾是生产队长

  完成两年制高中学业后,由于当时尚未恢复高考,吴伟仁回到得胜镇独柏村老家。刚刚放下书本,吴伟仁就被村民举荐,担任独柏村4队的生产队长。回老家之初,吴伟仁有过短暂的茫然。“作为老同学,他的学习成绩比我好,他回老家时我在农机站工作。那时候他也曾十分羡慕我的工作。”陈武德说。

  但吴伟仁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充分利用所学,肩负起 “生产队长”这个职位的责任。“别看他一个书生,当生产队长也不赖哦。”曾经当过4队生产队长,如今是独柏村支书的吴大林对吴伟仁这个“前任”满是钦佩。吴伟仁的同龄堂弟吴周仁也对堂兄当年的工作记忆犹新:“他带领大家修集体猪圈,发动老百姓自己采集野草制作土农药,用草皮烧草灰制作土肥料,都有很好的效果。”

  如今得胜镇有不少人都知道吴伟仁当年“步行40余公里买钉子”的故事。当时生产队里要建集体猪圈,吴伟仁跑前跑后,砖石、木料都准备好了,独缺钉子。当时钉子属特供商品,在得胜是买不到的。心急如焚的吴伟仁决定到42公里外的县城去试试运气。

  那天下着小雨,路很滑,吴伟仁穿着一双解放牌黄胶鞋一早就出了门。近十个小时后到达平昌县城,挨家挨户地问,结果还是没买到钉子。实在没有办法,他找到和自己关系不错的一位老师帮忙,老师又找到县里的一位领导。领导考虑其为集体修建猪圈的特殊情况,开了“后门”为他特批了十斤钉子。眼见天色已晚,老师要他住下来第二天再回去,但吴伟仁想赶快回去修建猪圈,抱着钉子又往回走。

  到了半夜,老师心里越来越不踏实,天黑又下雨,一个人走在路上出了问题咋办?“到县城买钉子的那个年轻人回来没有?”老师打电话到当时的得胜区委。区委一位副书记于次日凌晨派人到村里去问,得知吴伟仁已平安回家,大家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不少当地人至今这样认为,由于踏实肯干,他一年半的“生产队长”经历给他加分不少,这和他以后被推荐读大学有直接关系。

  1975年,经过层层审核,吴伟仁被推荐至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专业读书。从此,他凭着大巴山孩子特有的执著和努力,走出了大巴山,一步一步去实现着一代代人的飞天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