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新居”带动巴中农村转型
蓝瓦白墙,飞檐翘角,一幢幢“巴山新居”坐落于青山绿水间,一条条道路延伸到家家户户,生意兴隆的农家乐、会“唱歌”的喷水池、充满欢声笑语的休闲广场……10月24日,南江县红光乡黑池村村民文荣志站在新建楼房的阳台上,同妻子闲侃着聚居点变化。两年前,在他们眼前的还是大片荒山和成片破旧的土坯房。
到2010年,巴中还有30.89万户村民住土坯房里。面对实际困难,巴中市以“全域巴中、统筹城乡”理念打破村、镇行政界限,全域规划100个连片扶贫开发片区,每县(区)每年建设3-5片,点式突破、抓点示范、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扩面、覆盖全市。同时,将“巴山新居”作为连片扶贫开发的“牛鼻子”,适度改变群众住居地点、环境和方式,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
贫困山区变身农村社区
10月25日,一场秋雨后的早晨凉风习习。在平昌县元山镇通木村聚居点,蜿蜒平坦的林荫小道上,几位老人一边散步一边摆动着手臂锻炼身体。休闲广场上,晨练的村民踩着节拍载歌载舞。
村里年逾古稀的张大爷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平时散步时,他逛到离家只有几百米远的村卫生室,让他的“签约医生”钱国琦“把把脉”。紧挨着的还有村级组织活动中心、购物超市、便民服务点、警务室等。各服务窗口每天有人轮流值班,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办理粮食直补、产权确证、婚姻登记、取存资金等“民生大事”。
新村福利接踵而至。通木村还推行“一长四员”(村民自主推选物管协会会长以及卫生保洁员、绿化管理员、治安安全员、水电管理员)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每户每月缴纳15元物管费,就能享受同城市社区一样的物管服务。
在实施“巴山新居”工程中,巴中把新居建设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支柱产业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快交通、水利、电网、通信、信息等设施建设,集中连片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推进城乡公交、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一体化。
同时,把农村党建综合体纳入“巴山新居”建设总体规划,一个或几个相邻聚居点中同步建设一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综合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等“1+6”党建综合体,为村民提供便捷实惠的社区服务。
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
10月19日,在通江县烟溪乡白茶产业园,30多名采茶工人头戴草帽,腰间挂着茶篓,不停地采撷鲜茶叶。
一年前,他们还是种庄稼的农民。引进规模产业后,村民成为产业工人。说起转型后的家庭收入,文家河村村民张正军算了一笔账:“我有3份收入,4亩多土地流转出去,每年租金3000多元;在园区上班,一年能挣近两万元;每亩地一年还有总产值2%的分红,一年挣3万多不成问题,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以前,文家河村以水稻和旱农作物为主。海拔高,“望天田”多,村民们一年辛苦到头收入可怜,绝大多数人只得外出务工。规模发展茶叶产业后,村民在家就能挣钱。村民张碧群说:“一到采茶季节,手脚勤快的一天能挣200多块。”
目前,烟溪乡共引进3家茶叶企业,种植绿茶23000亩,白茶8300亩,带动1500户农民实现就近就业致富,并围绕产业规划建设苏家坪等聚居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留不住、难致富的问题。
巴中市在“巴山新居”建设中,突出产业支撑,将产业发展与新居建设同规划、同建设。全市规划并启动16个万亩特色产业示范区、50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11个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等建设。围绕新村聚居点,发展以蔬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马铃薯种源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业,打造林产业、畜牧业、水产业、乡村旅游业等12个特色产业带。同时,整合农业、扶贫、人社等部门资源,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就业率和工资性收入。截至6月底,该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61元,同比增长13.1%。
聚居村民成为议事主角
10月25日上午,在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聚居点一农家院落,坐满前来参加民主议事会的老百姓。村长葛飞抛出话题:5个聚居点计划安装24盏路灯,是安装普通照明节能灯还是智能太阳能灯?
参会村民开始算账:根据市场行情,一盏太阳能灯需要6000元左右,而一盏普通照明灯的成本约80元。“选择什么,群众说了算。”葛飞说,“在开会前一周,村‘两委’在公示栏公布议事内容,参会村民有备而来。”
讨论十分激烈,有各自主张的“两方”据理力争。一度电多少钱、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差距有多大……小黑板上密密麻麻记满投入账。讨论到最后,主张安太阳能灯的一方终于说服对方:采用环保节能、长远得利的智能太阳能灯。“在新村建设和管理中,群众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元山镇党委书记谢建华说,“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资金怎么筹、谁来监督等都由群众说了算。”在中岭村,大事小事干部说了算已成历史,遇事让群众知、群众议,倾听心声、尊重群众意见和建议已成常态。中岭村的村规民约、农业合作社公约、产业分红比例等制度都是村民通过民主议事“提炼”出来的。
巴中市在推进以“巴山新居”为重点的“六大扶贫工程”中,充分注重民生,遵循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实行“三不三议三自主”,即不办群众不受益的事、不办群众不参与的事、不办群众没有能力办的事;实行村“两委”提议、代表审议、村民决议,工程建设内容、建设形式、受益群众投劳筹资等通过村民大会决议,形成村规民约;让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督。“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巴山新居’让祖祖辈辈住在大巴山里的农民过上了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可谓‘一步跨千年’,相信再这样艰苦奋斗几年,就能实现与全省同步全面小康。”巴中市一位长期从事扶贫工作的干部说。(据《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