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第一书记”驻村忙

16.06.2015  17:39

5月29日,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一辆越野车停在了南江县下两镇江口村村口。车上下来了五个人,他们是市委政法委机关支部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剑,第一书记马平等。根据市委开展新一轮“挂包驻帮”活动安排,市委政法委挂联帮扶江口村,驻村工作队今天来报道,车上装载着锅碗瓢盆等驻村装备。

为加快推进全市扶贫攻坚,夯实基层组织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巴中市在去年“挂包驻帮”实现三个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选派村支部“第一书记”脱产驻村开展工作,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69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全覆盖。

驻村工作队由原去年的3人,增加到3—5人,市级部门驻村工作队员由原来担任村支部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现在升格成为第一书记,县(区)和乡镇也要派干部实施联合帮扶,驻村帮扶的责任和力量都得到了加强。此轮驻村帮扶时间到2020年,不脱贫不脱钩。”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第一书记”由帮扶单位推荐工作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的党员中层干部担任,组织部、直工委、扶贫移民局负责选派、日常管理和业务培训、考核。“第一书记” 既是驻村工作队队员,又是村支部带头人,党组织关系转接到帮扶村,工作与原单位脱钩,食宿、精力、工作在村,100%保障驻村时间。主要职责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针对性的制定帮扶规划、搞好统筹协调、落实帮扶措施、按照“四定”即精准识别定对象、精准“辩证”定目标、精准施治定措施、精准脱贫定责任要求,实施“1+6”扶贫攻坚行动,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马平是市委政法委的骨干,人年轻、精力旺盛、头脑灵活,干事踏实又有激情,我们就推荐他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刘剑介绍。

今年4月,在全市深化推动扶贫攻坚工作会议上,李刚书记要求加大驻村帮扶力度,驻村帮扶责任必须落实到帮扶单位“一把手”身上,市委常委联系点必须成为全市驻村帮扶的典范。

上午接到市委“挂包驻帮”通知,下午就打点行装赶往江口村了解情况。“我们作了最坏的打算,专门找了一辆跑山路的越野车,没想到到了村口还得停下来,一条泥泞路,坑坑洼洼,根本派不上用场。”马平深感意外,也感到责任重大,在这个离中心场镇不到10公里的地方,江口村还这么困难。

听说村里来了驻村工作队,村上的干部和乡亲们都来了,帮忙搬东西、叠床被、整理办公室,端茶递水、预约吃晚饭,淳朴的乡情中蕴藏着无尽的期盼和美好的愿望。

这不是了解情况的好时机吗,乡亲们都在,乡镇村社的干部也在。马平立即进入状态,开起了坝坝会,从道路建设到渠塘维修,从安全饮水到村居改善,从种养殖业发展到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你一言我一语,有问题、有建议、有措施,为了借上驻村帮扶的东风,尽快过上好日子,乡亲们把久憋在心里的想法一股脑儿都豁出去了。马平认真听,不停地记,他深深知道打开希望之门的钥匙就在乡亲们的愿望之中。

为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巴中市明确要求村支部“第一书记”由县(区)党委、乡镇党委和派驻单位共同管理。驻村期间保留期在原单位的各项待遇、编制、职务,按照正常职级晋升、调资和职称评定。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和帮扶部门(单位)强化帮扶措施,关心支持驻村工作,并按照《巴中市深化“挂包帮”精准扶贫工作》享受相应的政治待遇和经济的待遇,对工作优秀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

截至目前,全市“第一书记”已全部到位。

夜深了,马平躺在村办公室的简易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巴山的夜雨敲打着玻璃窗,也敲打着马平的心,经过一下午的走访,江口村已经深深地烙在心里。“要致富,先修路。”明天再去找村委和乡镇领导,形成详细的规划回去给领导汇报,乡亲们等不起,也拖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