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爱心助学群”创建人张彦杰先进事迹报道

25.12.2014  13:42

  12月23日,在柳林中学一间仅10余平米的小房里,堆码、登记、分类、打包……40岁的张彦杰和丈夫李友生在几千件货物中低头忙碌。一边分装,她一边告诉记者:“这是上海、浙江的爱心人士给孩子们寄来的第七批爱心包裹。”

  一头系着慈善人士的爱心,一头系着贫困学生的梦想,这座永恒爱之桥的搭建人,就是张彦杰和她所在的巴中爱心助学志愿者服务团队。

  艰辛助学,他们付出太多

  在恩阳,每逢双休日,人们总能看到身着红马褂、胸佩“志愿者”标识的一群人。他们走村入户,义务助学,五年来从不间断,成为大山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支队伍的发起人,就是张彦杰。

  1994年,张彦杰到大凉山昭觉县热河乡支教,后来她加入外地志愿者群先后到地震灾区汉旺镇等地助学。然而,本地的贫困学生如何才能得到资助?张彦杰想尽办法请外地志愿者群过来,但收效甚微。“‘远水解不了近渴’,必须成立本地爱心助学队伍。”张彦杰暗暗下定决心。

  2009年11月,只有夫妻二人的巴中“爱心助学群”成立了。面对别人的质疑,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初衷。随着口碑的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群里,助学队伍也从最初的2人壮大到现在的300人。

  “一块带花纹的橡皮,孩子们都舍不得用,连睡觉都装在口袋里。”团队成员在一次次助学活动中被感动,更感受到了助学后的快乐。

  在爱心助学志愿者服务团队心中,爱心助学除了送钱送物,更关注送爱,让孩子的心灵保持阳光健康。每次下乡探访,除部分孩子家坐车能到达外,更多时候,都是队员们背上干粮和水翻山过沟,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送达。由于没有工作经费,所有物资靠大家捐,吃饭靠大家凑,坐车靠群内有车人士自愿提供。

  2012年加入到助学团队的网友甘草,多次提供自家轿车,哪知山路崎岖颠簸,车子像散了架一下,今年3月,她为此借钱换成越野车,专供爱心团队使用。网友江才买来的新车,在数次下乡中也变成了旧车。

  比物资匮乏更严重的是身体的危险。2010年盛夏,患乳腺癌的张彦杰手术后化疗的第二个疗程,身体非常虚弱。眼看着开学在即,因为生病搁下的助学资料没有完成,捐助款没有送到受助者的手上,张彦杰在丈夫的陪同下,戴着口罩和假发,背上水壶和干粮,从柳林镇出发徒步到10公里外的张晓蓉家。近40度高温的炙烤,让虚弱的张彦杰大汗淋漓,终因体力不支晕倒。即便这样,张彦杰稍好后又投入工作。她说,人的生命贵在有价值,面对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团队中每个人都在付出,我没有理由歇下来。

  感恩反哺,情感在助学中升华

  从一年级开始,张彦杰的学费就是一毛一毛凑起来的。到了高中,为了不连累家人,她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我穿的都是大姐的衣服,看起来像裙子。那个时候我就想,如果有人能帮我一把该多好呀!”2010年,当她患上癌症时,是社会上的好心人给予了她生的希望。“用感恩的心反哺需要帮助的人。”张彦杰牢牢记住了自己的使命。同时,这也是每一名要加入巴中爱心助学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准入原则。

  张彦杰夫妻俩买不起房子,和另外一名患精神病的单身男教师一起合住在学校分配的宿舍里,全家生活、两个子女读书全靠丈夫一人工资支撑,人情往来几乎不走。然而,她家却每月都像挤牙膏一样挤出1000元左右来用作爱心助学行动工作经费。

  张彦杰说,苦不要紧,爱心助学志愿者团队的人最怕的是误解。因为助学活动是小范围内的自愿活动,局外人对此倍感神秘,很多队员一开始都面临着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和个别人的误解。但当这些人深入了解到内幕时,都被他们感动并选择加入到团队中。

  来自清华大学的邹捷,偶然间看到爱心助学志愿者团队的善举,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与张彦杰通了话,又通过其他渠道多方核实,让他大吃一惊的是,爱心助学志愿者团队所做的远远超出了他的想像。感动的他立即决定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同寝室的研究生室友们也一道“凑份子”,又认捐了另一名学生。

  曾有人问,日子过得如此清贫,又常被人误解,你们这个团队为何不放弃?张彦杰说,表面爱起来是在物资和精神上帮助孩子,教育孩子对资助人知恩、感恩,让他们找到爱的港湾。实际上在与孩子的教育、帮助和相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也得到净化,磨练了性情。她说,我应该感谢这些孩子才对。

  即将年末岁初,爱心助学志愿者团队又将踏上给孩子们送上过冬衣服的征程。这几天,张彦杰白天忙于整理爱心物资,晚上就加班加点征集10个本组织志愿者的心语心愿,收集以往活动图片,制作12月28召开“巴中爱心助学年会”所用的PPT。“但愿来年,笑脸依旧,温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