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增收年入12万 巴中新村建设“活水来”

21.10.2014  21:17

        四川在线消息 (邓胜文 四川日报记者 庞峰伟 尹勇)10月21日,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金星村的生姜产业园里,村民何素兰正忙着采挖生姜。她说:“我家今年光靠种姜就能收入近12万元!

        像何素兰这样,通过政府扶持,在市场的带动下,产业先行、产村相融,巴中不少村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产业先行 新村连点成片变园区

        新居错落有致、水泥路通往各户、村前小溪静静流淌,村里图书室、卫生室、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既有城市功能,更具田园风格,这就是金秋时节的金星村。

        只是房子漂亮,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跟不上,农民不能持续增收,新居工程就留不住人。“要给老百姓选好聚居位置,选准产业,才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渔溪镇镇长马龙辉介绍,该镇的新居建设,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核心,帮助村民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流转土地、吸引农户向产业集聚地集中等方式,发展生姜种植特色产业。

        产业留人,既为政策,也是行动。近年来,巴中坚持产村相融,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基地,突出绿色、生态、富硒核心竞争力,实施茶叶“双百”工程、核桃“双百”工程、“巴药行动计划”等,目前已建成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40个、核桃基地68万亩、茶叶基地43万亩、巴药基地24万亩。

        新居建设与产业扶持双轮互动,也带动了巴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驷马水乡、七彩长滩、通江王坪等一批新村成为巴中乡村旅游新热点。

        市场开拓 抓现场向抓流通转变

        特色农业大园区正在形成,要实现村民的增收致富,还得经受市场的考验。巴中提出“从抓现场向抓流通转变,从跑田坎向跑市场转变”。

        这种转变,在巴中市农业局科教科科长贾金平身上,直接体现在他手机“朋友圈”的变化上。“以前手机里很少存企业联系方式,可今年来,多了10几个企业老总的电话。”贾金平说,以往他每年最多出省一两次跑市场,而今年,已外出招商、联系销售十几次。

        巴中市去年起着力打造综合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巴食巴适”,通过品牌化战略,努力走一条“品牌响、市场旺、流通畅、加工深、产业兴”的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中旬,“巴食巴适”在重庆、西安、上海、北京等地的推介活动中,已签订数亿元的购销合作协议。

        “两个转变”的效果如何?四川天恩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邵攀用“闯市场、富农民”来形容。该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入驻巴中,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又在政府协助下,与日本某大型超市初步签订合作协议,1500亩有机猕猴桃不再愁销路。

        “过去,干部总是喜欢蹲在田坎上‘办公’,现在他们出去帮我们跑市场,这更是我们需要的。”下八庙镇农户张德仲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村民增收 再建新居有“活水

        建新居,兴产业,跑市场……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多少?

        马龙辉介绍,今年渔溪镇种植生姜3000余亩,预计产姜1500余万斤,人均增收可达1800余元。邵攀表示,下八庙镇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全部投产后,村民人均能从中获得收入5000元以上。关公乡西南村村支书王启孝说,该村发展葡萄产业,今年预计村民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新居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再建新居有了“活水”。

        金星村聚居点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平整土地,通过发展产业富起来的村民,自筹资金,目前在建或入驻新居的已有30多户。当地政府在新居建设中并未负债。西南村村民黄义禄一家五口挤住在土坯房里,通过发展葡萄产业他几年间挣了20万元,正准备建新房。同村周太福也在新居聚居点订购了一栋两层168平方米的小洋楼。

        “巴山新居”规划的建设周期长达10年,据巴中相关部门测算共需投入730多亿元。巴中积极鼓励农民自主投入建房。产村相融,为这一工程生发出持续动力。

        声音

        巴中市副市长何政:

        巴中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释放活力、激发动力,促进“巴山新居”可持续发展。

        当前必须抓好三大改革重点:一是对农村产权“确权赋能”。大力促进“三地”释放能量,放活农地经营权,促进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严格建立收益返农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解决“巴山新居”建设投入问题。二是推进农村产权金融化。完善农村产权评估、担保、交易等机制,深化“巴山新居贷”、“特色产业贷”等专项金融产品。三是加强政府引导力度。整合财政资金发挥杠杆效应,坚持群众主体、民主管理,市场机制、项目营运,引导市场资本和社会力量投入。深化“挂包帮”,部门定点、干部驻村,示范建设、引领带动,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