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电大校友风采(3):巴中拐杖支书杨彬情系山里百姓那些事儿

20.07.2016  19:44

【巴中电大报道】 他,是村支书,坚守大山,情系百姓,拄着双拐带领乡亲走共同富裕之路,用25年的心血换来了16项荣誉,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高中文化,48岁又报读四川电大,学“1村1”农村行政管理,奋斗进取的心依然在路上......

图1:拐杖支书杨彬(左一)同乡亲一起谋划修路

他就是杨彬,中共党员,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四组人,现任枇杷村党支部书记。他有许多荣誉:“全国自强模范”、四川省“优秀党组织书记”、四川省十大扶贫好人、巴中市“十佳复退军人”、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火炬手……,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信念坚定,矢志不渝,25 年坚守如一日

1987年,年仅19岁的杨彬在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到江苏徐州当兵,第一次走出大山,感受外面世界的繁华和精彩。临近退伍回家探亲,杨彬更加深切感受到了家乡的贫穷与落后,萌生了回到家乡报效家乡的念头。1990年,他放弃上军校的机会,写下了长达8页的信给父母表明愿望和决心,不顾父母反对,带着青春、带着激情、怀揣梦想回到了贫穷的枇杷村,从村民小组长到村委会主任,再到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5年。

图2:杨彬(左二)陪同巴中市委书记在枇杷村调研

面对缺水、没电、路不通,群众观念落后、宗族意识强、收入低的现实,杨彬不灰心、不气馁,毅然带领群众从改善基础设施,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生猪、蚕桑、蘑菇等骨干经济项目抓起,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变化,一届一届不断向前推进全村经济社会发展。

图3:杨彬与村委同志一起调研思考枇杷村的发展

1990年,为了让乡亲们用上电,也不再翻山越岭去打米磨面,他用退伍回家的补助费用和向亲戚借的钱,买回一台柴油机自制发电照明,并办起了米面加工、小商店,方便群众生活。随后四处联系入网搭电,让枇杷村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时代。1994年11月,杨彬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大力推广高产旱育秧水稻栽植、旱地玉米和田坎玉米生产,户户登门制定养殖种植计划,砍伐残刺林和田埂杂木,宜桑则桑,宜果则果,宜种养则种养。

为了带领大家修路,1996年,他把自己搞米面加工、开商店和卖肥猪攒下的1.5万元现金全部垫上,又在亲戚家借款2万多元,带领大家用锄头、铁锹挖出了一条通向山外的3.5公里泥结石村道路,结束了枇杷村肩挑背磨不通村道路的历史。在此基础上,他带领枇杷村全村287户又逐步完成了以“三建五改”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新村建设,新修通长达7公里的泥结石村道路,新建文明路3500米,打机压井218口,建微水池21口,新修社道路、院户路4.3公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村实现粮增产、钱增收。期间,有战友高薪聘他去做管理员,也有朋友多次劝他一起到城里跑运输做生意,他不为所动,始终没有放弃当初回到枇杷村的初衷,始终信念坚定要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彻底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身残志坚,苦干实干,拄杖干出新面貌

2003年10月10日下午,杨彬在参加完镇上工作会回村途中,不幸遭遇车祸造成左腿高位截肢。突如其来的厄运让这个拥有满腔抱负的热血汉子一度失去“”起来的信心和勇气,陷入苦闷、颓废、彷徨,自暴自弃。住院期间,很多乡亲含着泪水带着鸡蛋、猪肉去看望他,希望他能重新振作起来,带领大家继续干下去。就连当初因修公路、建学校筹款等工作原因不理解他,一直没与他说话的老支部书记也捎话给他,枇杷村不能没有他。乡亲们一句句叮嘱,一次次握手,一趟趟看望,滋润、激励着杨彬,让他很快重新振作起来。不到一个月,他就提前出院。回村那天,大家纷纷主动前来轮番抬起他的担架护送他回家。别人安装假肢,每天只能练习走路一个小时,杨彬坚持练一个半小时,不到一年就重返工作岗位。

2004年11月,他再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焕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杨彬和村“两委”一班人以解决“四难”为重点,大抓劳务输出,培植种养大户,完成86户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为修路,他起早摸黑筹措资金,自组施工队,说服妻子把老丈人做生意的钱借来救急,先后垫资4万元。由于拄着单拐长时间四处奔波,右腿过多负重,2005年出现了股骨头坏死,变为双腿残疾。为了能够尽快统一群众思想筹到款,他常常由妻子、父亲背着到农户家开展工作。2008年,他把本该治疗双腿的钱省下近1.5万元,再次垫支用于村道路硬化工程。现在,全村已陆续修通村、社道路17.7公里,文明路通到了全村80%的农户家门口。

2010年,杨彬在竞选时承诺,要在村里兴产业、建新居、群众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办好幸福美丽枇杷村“四件大事”。2012年他争取到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选择了适合村情的核桃产业和银杏产业。为了将项目落实好实施好,将扶贫资金使用好,他不顾身体残疾,坚持拄着双拐到山梁上去规划、选点和指导,坚持到思想不通的农户田间地头算经济账,做思想工作,从山脚到山梁的核桃园普通人走5分钟,而杨彬每次上去都要20分钟左右,核桃产业园发展初期,他每天都要往返几趟,从未间断。

在杨彬的带领下,枇杷村如今已旧貌换新颜:公路通到了每个村民小组;村小学校成了周边硬件设施最好的学校,在校留守学生27人,全部能吃上可口的饭菜;修渠堰、建微水池、清淤、护坡,“旱山村”用水难问题彻底得到解决;500亩核桃产业园、720亩枇杷产业带、300亩银杏产业园即将全面投产;村里统一规划建设三个聚居点年底全面建成。2014底人均纯收入已达7850元。至此,枇杷村走出贫困,越过温饱,迈向小康大道。

严于律己,务实创新,铁纪带出好作风

作为枇杷村的“领头羊”,杨彬严于律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严格按政策规定,按规章制度办事,以公正、公开、公平带出全村党员干部好作风。

2005年农忙时节,3社村民谯先明与杨彬堂姐发生纠纷,杨彬不徇私情,公平处理,严厉批评教育,指出堂姐的错误并让其赔偿对方医药费600元。

为了改进村干部作风,2013年,杨彬与村“两委”干部商议,先后制定出台了财务管理、学习教育、干部考核等10余项工作制度。同时,杨彬务实推行值班制度,村“两委”干部每天轮流到村委坐班办公,方便老百姓办事。一年来,按照有关制度考核,村社干部交到纪检组长处的罚款达3186元。其中,2013年5月21日,村干部在一社开完会后,杨彬干亲家的二哥陈继发叫他们到家里吃顿便饭,席间才知是陈继发过生日,在对方的再三劝说下,为了不扫主人家的兴,拗不过,最终他和另外3名村干部喝了一瓶啤酒。回来后,他主动按照村里“十条禁令”中“村两委成员不能在工作日到村民家喝酒,违反一次罚200元”的规定,交了罚款200元。

近年来,杨彬先后为枇杷村争取项目资金近500万元。他将每一分钱都花在了村里建设上。好几次他妻子想借点钱投入到生意上,称周转一段时间马上就还,都被杨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杨彬劝告妻子,家里的事咬咬牙就挺过去了,生意上少赚一点也没关系,但村里的项目建设决不能拖,项目款更不能动。

他带头践行“用制度规范言行,用自身打铁硬当好示范,用班子和党员干部好作风带出好村风、民风”的理念,带领村“两委”班子强化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令群众信服,让乡里和谐。全村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14年无一例越级上访和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心系群众,倾情为民,奉献赢得好口碑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杨彬始终心系群众,视群众如亲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主动帮助群众解决各项生产生活难题。

杨彬创建的群众工作“三三工作办法”,其中的党员干部挂联制,就是对贫困群众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挂联,上门技术指导,产业谋划,物资资金扶持,生活生产服务,解决困难问题。为了解决群众到镇上办事不便的问题,杨彬长期帮助群众代办保险、代买农资、代交大病救助手续、代取款取物等,从未向老百姓收取一分钱。农村邻里之间常常容易发生矛盾纠纷,他即使双腿不便,也急群众所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调解处理,有时由家人或群众背到现场去,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1999年,为了让村里的孩子能够就近上学,他四处筹资,并投入自己仅有的9000元积蓄,建成一座建筑面积320平方米的新学校,硬化了220平方米操场,彻底解决了全村上学难问题。为了学生每天能够吃上新鲜的蔬菜和肉食,杨彬坚持利用自身在镇上租住的条件义务去买菜,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

村民金朝中因在年轻时受伤,左腿残疾,一度时期消沉低落,家庭十分拮据,杨彬像亲人一样关心、照顾他。本不宽裕的杨彬用自己省下的钱买了一副新拐杖送给他,并介绍他到城里学习理发。之后,杨彬又四处牵线搭桥,帮他组建家庭,让他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现在年收入四五十万元。村民焦兆祥70多岁,妻子早亡,大儿子二级智残,二儿子身患精神病多年,家里一贫如洗,杨彬先后给他家办理低保、保险等救助。三次到民政部门寻求救助,将其二儿子送到南充精神病医院治疗,又想方设法把大儿子送到养老院。村民饶家财,智力残疾二级,婚后妻子留下2个女儿离家出走7年至今无音,家里一贫如洗,女儿无钱读书,杨彬到处联系慈善捐赠,终于联系到北京某企业的黎总每月供给300元生活费和衣物。五保户罗元法身患精神病多年,时好时坏,杨彬先后五次到区民政局帮他求助,三次接送他到精神病医院治疗,情况好转后又将其安排在核桃园看护核桃苗,每月由村里垫付工资,后来,罗元发挑水时不慎摔下山崖,杨彬又将他送到巴中人民医院住院21天,并代其支付护理、生活、医药费8000元。……。

25年来,杨彬用自己的双拐带领群众一直奔走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他以超常的毅力、超常的决心和超常的付出,用自己的无悔人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一名复退军人为民服务、倾情奉献的百姓情怀;一名农村基层干部坚守基层、务实发展、敢于担当、身残志坚的优良作风。

 

扫一扫,欢迎关注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