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首现“学生回流潮”

23.09.2014  01:13

  近几年来,我市不少家长将学生送到成都、绵阳等地名校就读,似乎成了一件“赶时髦”的做法。与此同时,我市也有部分学子在经历了外地求学后,纷纷被家长送回巴中本地读书。近日,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今年秋季开学后,有500多名学生从外地转回巴中就读。而在去年,仅有100余名学生返乡。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巴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异地求学花费大性价比不高,是我市首次出现“学生回流潮”的三大主因。

   500余名学生返乡就读 破我市生源“净出口”局面

  “今年我市学生回流出现了井喷现象。”19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人向晚报记者介绍,今秋开学后,从异地返回巴中就读的学生骤然增加。截至目前,全市从异地回流,正式向教育部门提出转入申请的中小学生已达500多人,而在去年,这一数字为百余名,再往前几年,我市每年仅有几十名学生从外地转回就读。

  据了解,多年前,我市有相当数量生源流向外地就读高中,属于生源“净出口”市。今年有众多在异地参加中考的学生转回巴中就读高中,让本地不少中学意外之余也喜不自胜。巴城某中学一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向记者介绍:“今年我校从外地转回来十几名学生,其中不少属于从本地送出去后又回流的,这样的情况在以前非常罕见。”

  据悉,凡具有我市户籍或父母在巴中工作经商的异地户籍,均可申请转学到我市。从外地转回的小学生、初中生根据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相对就近入学,与本地学生享有相同待遇。高中的回流学生需要持有户口本、中考准考证、中考成绩单,按比例分配进招生未满计划人数的高中。

   深化教育改革成效明显 我市教育整体水平上升

  为何今年会出现学生回流的井喷现象?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这首先与我市教育质量逐年提升有关。“近年来,我市在教育改革方面有不少大动作,目前已初显成效,近两年学生返乡人数已经有明显增加。”

  我市近年来深化教育改革,在教育资源城乡均衡发展的指引下,采用教育集团化模式,成立巴中中学、巴中二中、巴州六中、巴州一小、巴师附小等5个教育集团,巴城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巴州区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潜力得到最大化挖掘;加上一大批外地名校的引入,带动了我市教育业的整体发展。

  2014年高考我市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市本科上线8097人,一本上线首破千人大关,达到1018人;全市有12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与友邻市相比独占鳌头(达州、广元清华、北大的总录取人数分别是7人和6人)。“这样的成绩不是偶然的,而是说明了全市整体教育水平的进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

   用活国家招生政策 今年高招巴中优惠最多

  “国家对我市教育支持力度非常大,特别是高考扶贫定向招生国家专项计划(简称国家专项)中,我市今年分到的名额众多,让考生和家长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市招办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最初分配到了696个国家专项名额,最后实际录取754人,比2013年的340个名额增加了一倍还多;在全省入围国家专项计划的12个市州中,巴中的名额也是最多的,占全省今年2949名国家专项总人数的近四分之一;此外,我市还分得全省1000名地方计划总名额中的102个席位,还有免费师范生计划204人等优惠政策。“一方面表明巴中用活了国家的高考招生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省教育厅、省招生考试院对巴中的支持。”市招办负责人透露,国家教育政策方面对我市的大力支持,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众多在异地读书的巴中户籍学生返乡。

   异地读书花费高 学生孤独感太强

  记者了解到,异地求学的高额费用让不少家长望而却步,在高额花费背后的“低性价比”使得不少家长认识到本地教育的优势,从而选择了将孩子送回来。

  首先是花费巨大,以我市家长喜欢送孩子就读成都和绵阳的知名学校而言,全额减免学费的机会微乎其微,通常一年的学费至少上万元,最高可达7万元。加上生活费等开支,在省内名校读三年中学至少需要十万元。

  记者联系上一名今年从成都某知名中学初中毕业、转回巴中读高中的学生小刘,他说在外地读书的学生有很强烈的孤独感,感觉城市很陌生,人生地不熟,一切都要靠自己。等一切都适应过来时,学习又被耽误了。最后小刘中考成绩不理想,身体体质也没有跟上,只好回巴中读书。

  巴城一中学负责人分析,在外地读书,班上同学来自各地,相互融入感差,一旦学习跟不上,容易厌学并产生自卑心理。在老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跟家长、老师反映,学生不容易出现身处异乡的陌生感、孤独感和自卑感。“不过,并不是说本地一定好过外地,教育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在外地读书也为巴中的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一种选择。具体的情况要根据具体的学生和家庭来分析。目前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回来,这是个理性的开始,相信今后会出现更大的学生回流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