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十二五”减贫人口45万
(文/侯林)十一五末,巴中贫困人口还有87.1万人,不到5个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贫困线下。“长竹竿,山高路又远,打米磨面翻几碥,一盏油灯照三晚。”这是很多贫困地区的真实写照。因此,扶贫攻坚就成了十二五期间巴中最大的任务。
漫步在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如星罗棋布的“巴山新居”散落在大山之间,成片的核桃、枇杷园环绕在新居周围,构成一幅多彩的新农村画卷。
面对中国网中国视窗记者的采访镜头,巴州区水宁寺镇琵琶村村民康卫贤如是说:“我们几年前还住在破旧屋里,房子也是危房,我真的没有想到,去年我就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我很开心。”
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巨变始于2012年的扶贫开发。当年,村里启动巴山新居建设,整合扶贫项目资金,整村推进扶贫工程,修公路、兴水利、建学校、兴产业、建聚居点,如今全村90%的农户入住漂亮的巴山新居,每户都有产业项目,核桃、枇杷种植面积达1200多亩。今年底,人均纯收入预计8000多元,枇杷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据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村支部书记杨彬介绍:目前全村还有55户贫困户,我们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计划2017年底全部脱贫,过上小康日子。
5年间,四川省巴中市扶贫攻坚持续加码,启动“巴山新居工程”、实施“区域扶贫行动”、连片扶贫开发、“1+6扶贫工程”,坚持区域扶贫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尽管经济换挡调速,但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不减。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巴中市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2亿,行业项目配套资金76亿。其扶贫效果也让人感到欣慰:到2014年底,全市贫困人口由十一五末的87.1万人下降到43.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十一五末的27.2%下降到13.9%。
小康路上,不能落下一户一人。进入2015年,脱贫奔康进入攻城拔寨冲刺期,精准成为新一轮扶贫关键词。四川省巴中市攻坚节奏骤然加速,对43.02万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并向699个贫困村派出驻村工作组和第一书记,不脱贫不脱钩,确保2018年所有贫困村摘帽,贫困户销号,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
锁定同步小康目标,果断向贫困宣战。巴中市在贫困对象精准、驻村帮扶精准的基础上,针对不尽相同的致贫原因,又制定了 “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行动,深化“1+6”扶贫工程,健全投入机制,强化保障措施,力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四川巴中把实现绿色崛起、推进精准扶贫作为切入重点,以此来形成自身发展的新常态。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衍用认为,四川省巴中市走出了一条扶贫开发的新路子。他说:巴中适合走绿色的道路,这样才能形成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形成国家旅游扶贫实验区,形成中国的山地运动、户外运动,建成健康产业、养生产业的基地,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第六产业,让大巴山真正走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