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土地托起“巴山新居”建设新希望

22.10.2014  10:36

 

巴中青山绿水新村美(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熊文瑶)一排排新居掩映在山林间,一座座“洋楼”坐落在村庄里,一个个大棚拼接在土地上。“通过危旧土坯房改造,村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楼’,通过土地整理,乡村现代农业带动了村民致富。”近日,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副镇长董林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当地村民已经从农民变成了农业工人。

坐落于大巴山的巴中市,由于起点低、底子薄,各类经济社会指标长期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巴中市被国务院列为秦巴山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为了改善革命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巴中市探索出了以“巴山新居”建设推进统筹城乡、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巴山新居”建设的钱从哪里来?如何让农民住进新居并留下来?如何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使他们安居又能乐业?这些问题都是“巴山新居”建设的制约瓶颈。

土地是保障发展最基本的要素,是文明新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为支持“巴山新居”工程建设,巴中市国土资源部门充分发挥项目辐射带动,积极探索土地制度改革。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何小兵介绍说,在符合政策的原则下,将地质灾害避让搬迁项目尽量安排到新居建设点,以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补助符合条件的建房群众。同时,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来盘活土地资产,解决“巴山新居”的农村建房指标和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据了解,2011年以来,全市结合“巴山新居”工程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60个,申请挂钩周转指标2512.50公顷;目前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已批准立项的有10个项目区,皮肤挂钩周转指标规模422.38公顷,开工建设的6个项目区已建成“巴山新居”工程21处,房屋1158套,面积16万平方米,搬进村民4632人。

通过危旧土坯房改造,村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楼’;通过土地整理,乡村现代农业带动了村民致富。”看见驷马镇当先村村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董林平激动地说,借助乡村旅游,当先村已经建成了6户农家乐,每户年收入能突破3万元。

何小兵说,为了搭建起“巴山新居”的产业建设平台,巴中市国土资源部门大力实施土地整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目前,全市所有的“巴山新居”工程区域实现了农用地整理项目全覆盖,通过项目与新居建设的结合,配套建设了农村公路、农田水利设施及田形调整、产业基地土地平整,为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起到了“筑巢引凤”的作用。

位于驷马水乡风景区的驷马现代农业示范园,覆盖元峰、革新2个村,占地5000多平米的蔬菜名特优新品种展示园和先进栽培技术示范园层层拼接。60多岁的农户何平正准备给蔬菜大棚里的茄子施肥。她告诉记者,实施土地整理后,她家10多亩的土地都流转了,现在既可以从自己的土地里收租金,还可以到示范园来工作,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董林平感慨地说,村里很多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都来示范园工作,他们已经从农民变成了农业工人。

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钱库村党委书记熊亮也表示,2012年以前,该村仅1条1.2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全村危旧土坯房超过80%。如今,以“巴山新居”为载体,该村通过土地整理改善生产条件,2013年完成了1500亩土地整理,硬化道路3500米;通过土地整理“筑巢引凤”,采取“农户+市场+龙头+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土地流转15000亩规模化经营,吸引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发展猕猴桃等核心产业园区1500亩。预计年收入可达750万元,真正使群众留得住,能致富。

据了解,为让农民群众更好地分享城镇化带来的增值收益,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进行了试点实践。以出让、出租、作价入股等方式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流转,抵押融资,流转年限不超过同用途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截至2013年底,全市试点流转集体建设用地52亩,流转总收益255万元。

截至目前,巴中市已建成中心村38个、聚居点895个,共有8.52万户37.1万人从简陋、低矮、寒冷的土坯房住进明亮、宽敞、温馨的“巴山新居”。

 

巴中市平昌县通木村聚居点(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巴中通江县农户捧着当地盛产的“银耳”喜笑颜开。(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