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被砍的茶树为何成了宝

16.05.2016  13:40

  10万株古茶树,3名清华学子,一方脱贫产业——

  □本报记者 高启龙

  “厂里的茶叶又在茶博会上拿了两个金奖。”5月8日,九龙县魁多乡里伍村先林组茶农陈科荣正忙着上网搜索茶叶品质检验及QS认证知识,电话突然响起。电话那头,是在成都参加第五届四川国际茶博会的九龙藏区天乡原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厂长罗太荣。罗太荣传来这个消息时,语气有些激动,“老茶树现在成了宝贝了!

  从6年前“叶子连牛都不吃”、当地人砍了当柴都不心疼,到6年后“成了宝贝”。这里的10万株百年老茶树,成为了3000户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树。

  3名清华学子迷上古茶树

  魁多乡是九龙县茶叶的主产区。2010年夏天,乡里突然来了3位外地口音的年轻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莫觉凡、苏峰和沈睿。他们对乡里10万余株百年老茶树入了迷。看着他们围着一棵棵古茶树反复看,不少当地群众感到疑惑。“茶树叶子连牛都不肯吃,需要的话我整棵树都可以砍给你。”贫困户张之禄向3人撂了这句话。魁多乡气候适宜茶树生长,老百姓也有种茶的习惯,但山高坡陡,受交通条件和加工技术的限制,茶叶销售难。老百姓笑称“牛都不肯吃的”树,有人干脆砍来当柴烧,有人砍了茶树种其他农作物。

  3名清华学子却在其中看到了宝。沈睿说,他们从一位老师口中听说这里的茶叶质量高,抱着试试看的念头前来寻找创业的机遇,没想到一下子发现了这么多老茶树。这里的10万多株古茶树没有受到污染,根系发达,叶子富含营养。“在当今追求原生态的健康饮食潮流中,很难得。”好东西走不出深山,是因为产业链没建立起来。3人决定在当地创业,走茶叶深加工路子。“从茶树改良到修剪,再到采摘,最紧迫的是推广科学种植。

  2010年6月,3人自掏腰包请来专家,多数群众没当回事,喊都喊不来。“后来,还是乡党委书记和乡长挨家挨户把他们拉来听课。